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Patreon importer is back online! Tell your friends ✅

Content

外婆從上海一帶的大家庭輾轉來到香港,其他家人分別到了台灣、美國和留在大陸,這段歷史只是到了我離開香港後,才有興趣發掘出來。她年輕時在上海正式學過聲樂,終身對音樂入迷,在香港也有業餘演出,令我對上海、香港昔日的雙城傳承有了更多切身興趣。無論是董建華家族的故事,還是剛出版閭丘露薇女士由上海到香港的著作,都可以在這個脈絡之下閱讀。但外婆的同代人早已凋零,今天要找到第一手資料極不容易。

有時不禁想,一切的awakening,都來得太晚了。

這時候,得悉香港的南豐紗廠 The Mills 舉辦了前輩藝人潘迪華姐姐的主題展覽,感到非常驚喜:這正是我最希望補充的家族故事背景年代。由於從前和南豐的朋友合作過,輾轉聯絡上今年已經93歲的潘迪華姐姐,向她請教了不少歷史問題,她也很認真地逐一回覆,令我非常感動,日內會慢慢分享這段寶貴的歷史。

先說一點背景。

潘迪華姐姐出生在上海,祖籍江蘇無錫,而我外婆一家正是在無錫成為大戶。她的童年、青年時代都在上海長大,而且是上海的法租界,對華洋雜處的文化很熟悉,不久又淪陷於日本,接受過日語教育。這種國際背景,相信令她對香港這類身份有了先天認知。1949年中國易手,她來到英屬香港,根據她的回憶錄《夢路》,原因是他的父親被中國共產黨拉去坐牢。她的父親並非大資本家,只是經營冰廠的商人,家庭屬於小康,父親頗有孟嘗君的好客之道,但在當時的共產黨眼中,這一切已足以令潘爸爸定性。

潘迪華來到香港的時候,有大量上海人湧到香港,群居在北角,令北角有「小上海」之稱,這在剛完成的紀錄片《尚未完場》有第一手介紹。上海人在英屬香港的人脈網絡相當厲害,部份也有港英政府刻意拉攏、去平衡本地廣東幫的「以華制華」政策在背後,可以說上海當時的國際級文化,大幅度提升了香港人的品味和聲望。而潘迪華得以入行,和來到香港的上海領袖也頗有淵源關係;她和在TVB的摯友沈殿霞溝通,原來也是用上海話的。

我對潘迪華姐姐最感興趣的除了她的上海背景,還有她的fusion演唱風格,絕對是走在時代尖端。她擅長以外文歌詞演唱中文歌曲,出過多種外語唱片(網上資訊顯示包括國語、英語、泰語、阿拉伯語、法語、馬來語、柬埔寨語、西班牙語、上海話),曾到世界各地演唱,除了英國、美國等,還包括斯里蘭卡、柬埔寨、以色列、西班牙等一般華人歌手極少到訪之地,這在當時的香港樂壇可謂絕無僅有。

她這種演唱風格非常有濃厚個人風格,同時也充滿舊上海、舊香港的味道;潘迪華一直有為華人爭光的心態,用的手法卻是最國際化的一面。到了她過了一般藝人最燦爛的盛年階段,卻迎來人生的一個又一個高峰,例如成為大導演王家衛電影的舊上海代言人,憑《阿飛正傳》得到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後來又參演《花樣年華》,令她的名曲廣為新一代傳頌。在下一個世代,這種情懷和素養大概再也不可能出現,更顯得逝去的可貴。

關於向她請教的問題,日內會逐一細談。

▶️ 閭丘露薇:悲滄雙城記:昨日上海、今日香港,我為何決定創作小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Xu3TEIYwx8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