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談及「新香港」被下令「搞旺個夜場」而藥石亂投,另一個關鍵是香港已經沒有了太多夜間經濟活動作為配套,那怎麼會有人無緣無故夜間走出來?這個對比,我們必須參考年前和大家實地分享過的菲律賓宿霧凌晨時分的科學園:

提起「科學園」,世界各地都有,理論上自然是推廣創新科技、鼓勵青年創業的地方。宿霧科學園位於菲律賓宿霧市中心,2000年被菲律賓政府劃為經濟發展區,2002年開始啟用,佔地27公頃,專門設計為園中商業機構的公共空間,使用的機構多為國際企業,包括IBM、Microsoft、JP Morgan等,已成為宿霧繁榮昌盛的地標。

香港科學園內有多少「真創科」是另一問題,菲律賓宿霧IT Park的最主要業務,同樣相對低端,就是當Call Center。

然而,相對出國當傭工而言,那些高教育水平的菲律賓人留在本國Call Center工作,已經是一大進步。在香港,菲傭最低工資是每月4000多港元,在本國Call Center,則有2000到3000港元,差距已經有限。

不少菲律賓人情願在這裏工作,起碼公司屬國際大品牌,總好過離鄉別井當傭人。而且Call Center的營運就像保險,總算有晉升階梯,表現優秀的會慢慢成為team leader,足以建立自己的團隊,逐步向上流,不像當菲傭,下一站就是退休。

自從這行業在菲律賓興起,原來的「Call Center大國」印度最受打擊(菲律賓人堅持自己的英文比印度人的純正),菲律賓經濟不再嚴重依靠外滙,本國產生的收入持續增加,對一國經濟而言,始終更健康。

在宿霧的凌晨,尋找24小時營業的店舖,原來都在科學園。因為Call Center的服務對象都在不同國家、特別是美國,時區和菲律賓顛倒,所以上班採取輪班制,不少人都是凌晨才工作,附近自然出現了全天候的食肆、娛樂需求。

由於Call Center員工壓力甚大,不少人接到傳銷電話都會發洩不滿,同時也有「交單」壓力,需要的發洩也比一般工作更多。因此科學園酒吧特別旺盛,接觸下,發現一些店舖東主居然是來自香港蘭桂坊,他們發現在菲律賓商機更大,於是轉移陣地,目前已經開了數間分店。

不過Call Center的工作性質,也催生了不少潛在社會問題。為數眾多的高教育水平青年,集中在同一地方夜間工作,而又壓力大,性解放是自然出現的後遺症,據說科學園的愛滋病毒感染率甚高,是否屬實尚未看到數據統計,但起碼當地人如此耳語。而且Call Center這類工作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目前已經有公司研發簡單回應的AI系統,只有需詳細溝通的部份才要真人處理,要是長期依賴這業務,也充滿隱憂。一旦菲律賓未能發展其他國際產業,而AI時代更快速到來,已起飛的大城市地價可能打回原型,屆時就是另一波金融風暴了。

然而隱憂歸隱憂,假如步入凌晨的菲律賓科學園,氣氛是充滿希望的。在公園市集,凌晨還有各種熟食攤檔,又有音樂表現,一群男女在輕鬆唱歌跳舞,然後就回去工作,充滿城市人久違的朝氣。回望身旁,又有甚麼資格看不起人家呢?

簡單而言,這類夜市的出現有其結構性需要:有一個 critical mass 的人口,需要在這個時段工作,而且不是所謂「夜生活」那類娛樂場所,而是因為要適應其他合作夥伴時區的 call center。他們工作前後不容易在白天活動,於是自然而然產生了自己的夜市、自己的圈子,進而產生了自己的經濟體。

這種夜市無需政府刻意規劃,民間自發就可以完成,可以隨著結構性工作改變而無疾而終,也可以越做越大,例如產生自己的小明星、小產業,再發揚光大。

曾幾何時香港有夜市,除了因為娛樂場所、美軍在灣仔之類,也是因為經濟活動有支撐夜市的結構性源頭。例如昔日未有嚴格的最低工資、最高工時等規範,不少工廠工人都會工作得很晚,甚至連老闆級的劉鑾雄回憶時,也說過自己製造風扇都是做到通宵達旦。他們自然需要夜市。有了需求,就有人願意在低租金、甚至不用租金的地方經營小本生意,各取所需,直到做廠的、做街頭小食的,都分別汰弱留強,各自出現了自己的傳奇、再轉型。

這一切,都會按照正常經濟規律出現,絕不是因為上層長官意志,一拍大腿,就會為做而做。為做而做,從來只會吸引一眾乘機上下其手的小人。這不正是「新香港」的寫照?

(待續)

▶️ 居日港人《Knockoff Journal》版主:「新香港」禁日本十都縣海產入口,如何聽懂日本人的本音反應?日本料理是香港夜市最後支柱,失去原材料後的結業潮有多嚴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rkMMso6Bio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