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台灣和在英國的其中一個最大分別,就是經常會在說出「香港腔國語」之後,被問「你從哪裏來」,或客氣地嘉許「你國語說得很好啊」,就像看見一個蘇丹人懂得說一點中文那種驚奇。在食肆、在的士、在商場,相信這都是在台港人經常遇到的日常對白,也早就習以為常。

我從不懷疑,這種對話完全是善意的。但背後反映了一個客觀現實,就是台灣人普遍不會期望其他人說得很地道的台灣國語,同時也沒有打算讓台灣國語容納五湖四海的腔調,對「新住民」的概念比較套版化。因為說到底,台灣並非一個移民國家,而且移民政策非常保守。這在面對少子化挑戰的年代、連日本也大幅度修改人口政策之時,多少顯得進退失據。

同一現象,在英國卻是另一個極端。

自從政治正確主義在英國成為主流,表面的歧視,確實幾乎盡去,因為稍一不慎,被指控犯上「hate crime」,就算不一定有法律效果,也已經要面對重重道德審判。這種政治正確思潮的利弊,我們都談過很多次,但無論是否喜歡、是否認同,起碼在英國這類國家的角度,它的出現幾乎是歷史的必然。因為英國早就成為移民大國,也必須靠接納新移民維持國家競爭力,要是不能讓新移民安居樂業,就很容易分崩離析。

在倫敦,日常遇到的非白人比例可能已經和白人差不多、甚至更多,而他們的口音五花百門,印度的、非洲的、加勒比海的、日韓的、中國的、香港的,自然也有本來就非常獨特的蘇格蘭、愛爾蘭口音。有了這樣的sample size,要對遇見的每一個人問「where are you from」,已經不設實際。何況這樣問,有時已經會令當事人不舒服,彷彿說「你的英文很難聽」,所以就算真的聽不清楚,也會儘量婉轉的說「不好意思,外邊很吵,介意多說一次嗎」。早前有英女王的貴族仕女接見臣民時,問一名非白人「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最終要辭職收場,可見這種禁忌已經落地生根。

回想舊香港,其實曾幾何時,特別是五、六十年代之時,也是同時並存南腔北調的口語。當時大量來自中國各地的新移民來港,各自操不同的口音,須知當時中國大陸的大一統口音意識還是剛剛開始,連毛澤東、鄧小平等人的普通話口音也是非常難懂,香港作為全國精英走難中轉站,自然也承繼了這種 diversity。

直到TVB出現,社會統一以粵語為 working language,加上六七暴動之後港英開始提倡本土化,各種方言才逐漸式微,但口音依然是常態。到了近年,稍為不純正的廣東話口音,才會顯得非常突兀,某程度上,卻也反映了香港文化正逐步改變了大熔爐的意涵,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包容,其實並不是真的那麼 international。

香港作為一個小地方,沒有發展出五湖四海香港話的習慣,畢竟可以理解。但中國大陸作為一個龐然大物,卻只容許一種腔調、一種語言、一種表述、一種口音,這卻是繼秦始皇之後的又一次文化大清洗。相對於英國、美國走向另一個方向,中國的極端主義,令人非常不安。如果台灣、香港人(不是牆內的「地理香港」)能用這個空間,發展出文化上的兼容並蓄,這除了有助自身身份認同的國際化,對承傳廣義的中華文化最多元的一面,同樣也是功德無量。

▶️ 木乃伊遺體不能展出・獵頭族人頭需要下架:博物館最新政治正確規範,你認同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yY2fDwD49k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