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格魯吉亞史太林故鄉哥里城的紀念館內,自然掛出了不少史太林的照片圖像,以便參觀者重溫他的當時的勇武,當中有不少與各國元首的合照,除列寧外、亦有邱吉爾、毛澤東等。館內同時陳列著不少其他國家送給他的賀禮,中國是其中一個大戶,在當眼處所擺放,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所送的「萬壽無疆」大錦旗,便是用來祝賀史太林70大壽的。

這種展示方式,教人聯想起在北韓妙香山的「國際友誼展覽館」。

記得那些年,當我們被安排參觀這個珍藏了世界各地人民與領袖送贈了金日成、金正日的禮品展覽館時,我們對國際友誼和展覽有了重新體會。四大個中國展館除了顯示中朝的密切關係,館內更刻意偷換多個概念,將中蘇對朝鮮的軍事援助物資變成「朝貢物品」、將美國電視台的紀念品混入官所送贈的禮物中、以掩飾美國所贈之禮品稀少、將不知名商賈送來的賀禮與國家元首並列企圖充撐場面,甚至將電腦、手機一類對北韓國民來說的「新科技產品」擺出展示,令參觀者「嘆為觀止」。這展館原來旨在展示各國對北韓政府的擁戴,卻更突顯了她特別的「國際視野」。

史太林的故居雖不至此,卻是以另一模式為史太林塗脂抹粉,在家鄉重塑他的英雄形象。

導遊在介紹展館時特別提到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解釋了照片上史太林為何常以左手插袋的造型出現:話說於1913年,他被捕後流放到西伯利亞,在當地被嚴刑拷打,致令左手因傷致肌肉萎縮,故為遮掩左手比右手短的缺憾,他左手在鏡頭前的出鏡率非常低。

史太林意即「鋼鐵」,是他在發表《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時的筆名(他這篇文章當時得到列寧高度評價)。導賞員說他人如其名,故贏得民心和跟隨者,其中一個例子要數史太林的長子雅科夫(Yakov)在1941年蘇德兩國交戰中被俘,德軍提出以雅科夫交換他們被蘇聯所擄的保盧斯將軍,卻被史太林斷然拒絕,「我不會用一名將軍交換一名士兵」,說「所有的士兵也是我的孩子」。為此,無情無義的史太林得到軍中不少支持,雅科夫卻在1943年死在德軍手中。史太林一生也是家庭緣薄的,連他唯一的女兒斯韋特蘭娜 (Svetlana) (在2011年離世的)也禁不住再三表示,是父親毀掉了她的生活。

步出展覽廳,便是史太林的故居,是個典型的格魯吉亞平民居所,一切椅桌床櫃也是以最簡單形式,保留原貌。原本這個展館的展覽應該告一段落,不過蘇聯解體後,這故居終於在展館暗角僻室,加入了史太林大屠殺的部份,令這個歷史人物更立體地呈現。不過,其實細心一看,這部份的重點,其實放在2008年俄羅斯戰機在南奧塞梯衝突中轟炸了哥里城的照片,多於指責史太林的罪行。

畢竟,哥里剩下來的一代人,還要靠史太林的餘暉渡過餘生。

▶️ 亞美尼亞 Vs 阿塞拜疆:文明衝突論的教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u5SsPu5kjU

*改編自沈旭暉、吳凱霖發表於《JET Magazine》文章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