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談及「新香港」公安頭目引以自豪的「黑洞預算」,覺得很「奧妙」,自然應該對照全球的相反趨勢才有建設性。日前談及柯文哲在台北推廣「參與式預算」,其實這個概念並不新鮮,香港要實行,本來也非常容易。

「參與式預算」是左翼經濟概念,主張人民直接參與制定政府怎樣用錢,「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避免精英操弄深奧經濟概念去自肥這個漏洞。其實代議民主的議會議員們,本來就有代表人民審理財政預算的責任,但這套理念認為,就算他們具有民意基礎,也難以迴避已經身為既得利益者的盲點。涉及民脂民膏,最緊張怎樣使用的還是人民自己,不能絕對「outsource」予間接民主的決策機制。

這個概念近代的實踐首先來自巴西。在八十年代,左翼勞工黨(即現任總統盧拉所屬的政黨)在 Porto Alegre 執政,在那裏開始實驗,自此為巴西各地效法,逐漸傳播到拉丁美洲各國,再傳播到全球。其實就算是中國大陸,有一段相對開放的時期也在探討基層民主、基層聽證會,那時候,也有考察過巴西的參與式預算;不過現在一切定於一尊、高度集權,就是另一個世界。

柯文哲在台北市市長任內為何大推參與式預算,有很多不同說法。一個比較合理的推論是他靠太陽花學運得到人氣上台,卻不希望長期受制於綠營,而又明白到自己上位具有一定群眾(民粹?)基礎,於是希望深化自己的「直接民主」認受性為一個恆常結構,解決自己缺乏兩大黨先天樁腳的問題。除了現實層面的計算,這個理念也能突顯柯文哲與兩大黨的不同,因為兩大黨長期受制於地方勢力,要繞過傳統地方里長他們,就形同自殺。

當然,就算是最左翼民主的國度,也不可能將整個預算拿來讓人民直接指定,技術上也做不到,頂多是在某些範疇預留空隙,讓民眾改變本來的用錢 preference。

柯文哲的參與式預算,正是如此。台北市政府主要是讓人民先提案,然後在地方層面討論(可以是地方居民大會、可以是審議workshop,注意這可以是建立新樁腳的平台),再讓人民對不同方案投票,決定可供人民排定次序的不同選項,投票則有一個網上系統,效率似乎不錯。雖然目前看見的提案,都是哪裏的康樂設施要多些補貼之類,基本上屬於香港舊區議會的工作範疇,似是形式多於實質,但對civic empowerment 而言,終究是有好處的。

到了台灣之後,參加過台北市政府舉辦的參與式討論論壇,發言時不斷強調自己不懂這一塊,主辦方不斷說「只要說說香港的經驗就可以」;而所謂香港經驗和前瞻,不過是中央收歸一切地方權力,和人家相比,就是天與地。「新香港」每一個層面,都和世界大勢背道而馳,與會的台灣朋友,無不痛心。

▶️ 利世民:港元「澳門元化」:特區政府連年赤字預算的必然結局(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2OesYoyY_o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