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六叔在美國大學讀廣告設計,而回到香港工作,那時候的香港廣告界才剛起步,處於「外國勢力」和本土力量之間的過渡期。

在八十年代中之前(也就是《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前),雖然香港的本土電視台、電台已經出現,但廣告的主要客戶,依然是國際品牌。他們雖然也會放手讓香港廣告人設計本地廣告,不過依然相信非華人更能了解他們的品牌價值。當時雖然也有香港人自己開的廣告公司,但不少國際廣告公司也有香港支部,壟斷了業界的大 jobs。

通常廣告公司的海外專才都是天價,還有各種津貼,與本土員工的薪酬相差極大。到了香港經濟逐步崛起,這樣的結構,自然不能持久。

於是在海外培訓的香港廣告人,就逐漸填補了這個管理層的空隙。六叔說,在美國讀廣告和香港廣告人的最大不同,在於美國的老師認為最重要的是「橋」,而不是自己落手落腳、畫圖設計,反而最著重他們能否用最本地的文化創作。例如在美國,廣告學生就必須使用美國俚語,而要說最地道的英文,可難倒不少名校高材生。不過話雖如此,要考入這些美國設計學院的學生,都要首先準備自己的設計 portfolio,也就是不可能不懂得落手落腳做。

這和不少香港廣告人(如林燕妮、紀文鳳等)主要負責文字撰稿,而必須依賴美術總監相比,就大為不同。

香港廣告業界的最輝煌時期,大概和香港一樣,處於那黃金十年:知道了要主權移交給中國,而英國人的管治和制度還在;英治的一切缺點已經遠去,中治的一切惡根都未來;香港的經濟實力雄厚,中國大陸經濟尚未崛起;本土香港創作人呼風喚雨,而且在海外、國內都吃得開,有不可取代性,人家還會聽香港那一套。

在這個年頭,香港出現了大量國際知名的廣告,橫掃不少業界大獎。某程度上,中國、台灣的廣告業界,都是從香港業界那裏偷師啟蒙的。只是到了1997年之後,就像中港合拍片出現,摧毀了香港本土電影生態,香港廣告界也立刻變成了另一個不以自己市場為主的世界。再到了互聯網產生,徹底顛覆了廣告業界的所有規則,令昔日的廣告看來像是歷史遺跡,香港舊廣告從業員那一套,就更難應用了。

▶️ 北韓海報收藏家Eric Wong:被南深圳公安濫捕濫告,唯有移居台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dkqPxhvU18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