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年前到訪阿布達比羅浮宮,這個開幕僅一年兩個月的現代景點,帶來的震撼,甚至超越了羅浮宮本身。這不是說阿布達比羅浮宮的展品多麼罕有,剛好相反,雖然展館購買、租借了不少世界一級文物,包括天價買下達文西真跡《救世主》,但和「真・羅浮宮」、大英博物館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相比,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震撼的是博物館的策展,完全顛覆了傳統思維,隱隱然呼應了我們經常問的一個問題:「在虛擬時代,你為甚麼還要親身上課?為甚麼還要親身去博物館?」其中一個答案,就是現場的視覺衝擊,每人都能按自己主觀意志演繹展品的攝影技巧,以及從中引起的思考,在Instagram以圖像代替語言的時代,確是無可取代。

阿布達比羅浮宮位於阿聯酋阿布達比酋長國的文化藝術博物館,2007年開始籌建,是阿聯酋和法國兩國的合作項目,2017年11月揭幕,估計造價 6億歐元,另外羅浮宮命名費5.25億美元,文物借用費7.47億美元,還未計算博物館逐件購買的文物,落成後是中東最大的博物館,也是阿聯酋弘揚軟實力的新地標。

它雖然以「羅浮宮」命名,展出借自羅浮宮等多家法國博物館的展品,並由法國總統馬克隆開幕,但歸根究底,始終是阿聯酋產品。「羅浮宮」不過是出售命名權三十年(單是這個名,就值四十億港元),雙方合作規定阿布達比羅浮宮要逐步購入自己的展品,期望十年後完全不用法方借出文物。問題是世上真正的一級文物有限,阿布達比很難單憑藏品取勝,必須別出心裁。

進入展區,不少遊客(特別是為數不少的中國大媽)都說「很亂」,因為展覽並非按傳統歷史時序、地域展出,而是mix and match,以同一題材,同時並列三四件不同時空的文物,帶出人類文明互相對話、殊途同歸的宗旨。

這種陳列方式在藝術上、學術上已經相當大膽,但在中東,政治的勇氣更可嘉。例如在九世紀《藍色可蘭經》旁邊,就是古本《聖經》和猶太教《希伯萊聖經》,美國總統華盛頓油畫旁邊是拿破崙,非洲部落神像和佛教木刻並列,令人想到某銀行在機場行人道的著名展板,反映了同一類文物各自表述的「全球在地化」精神。

由於阿布達比羅浮宮展品不多,反而令人專注細看每一個策展,進而有不少意外收穫。例如在人像展區,兩件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文物並列在一起,一件是公元二世紀的羅馬《雄辯家》人像,另一件是巴基斯坦的佛教鍵陀羅文明菩薩像,但兩者的姿勢、神髓出奇地相似,原來都受古希臘雕像文化影響,古希臘文化隨著阿歷山大大帝遠征傳播到世界,結果殊途同歸,此所以佛教初時並不盛行人格化的神佛雕塑,直到鍵陀羅文明受希臘文明薰陶,才改變了面貌。

然後,我先後到過羅馬和巴基斯坦的鍵陀羅文明遺址,但唯有在阿布達比羅浮宮,才找到兩者crossover的視角觸動。凡此種種,阿布達比羅浮宮又豈止一個炫富博物館?

▶️ 木乃伊遺體不能展出・獵頭族人頭需要下架:博物館最新政治正確規範,你認同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yY2fDwD49k

*改編自沈旭暉發表於《信報財經新聞》文章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