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日前一群老文化人忽然宣佈成立「香港文學館」,拿到大筆馬會經費,卻是與民間策劃了十多年的「香港文學生活館」打對台。這種「文化奪舍」套路,其實熟口熟面,幾年前(甚至是《港區國安法》之前),董建華的基金會出鉅資贊助出版《香港誌》,就是根據同一公式。這個官方「香港文學館」會怎樣推進?看看《香港誌》,有很好的參考:

所謂《香港誌》是中共的官修香港歷史,開宗明義要對香港歷史一錘定音,計劃了很久,但真正公諸於世,反而是在「反送中」運動高潮期間的2019年8月,由董建華的團結香港基金成立「香港地方誌中心」(特別強調是「地方」)。計劃野心極大,預計全套出版五十四冊,對香港的一切全部記載,由歷史、制度到文化、電影無所不包。完成之後,任何其他版本的香港歷史、也就是真實的香港歷史,恐怕就會成為官方口中的「偽史」。

最令人不安的是這個「香港地方誌中心」和《香港誌》的顧問名單,包括了極多德高望重的香港歷史學者,好些想不到會列名、著作認真、立場中肯、有國際認受的殿堂級學者都在其內,例如Elizabeth Sinn 是我感到很意外的一位。不過真正負責操盤的,就很清楚是中共培養多年的歷史學者,和某大專早被賦予特殊任務的歷史系,名字先不在這裏詳談,總之有很多令人嘆息的故事。

為什麼這麼多人願意被利用,涉及很深層的人性。首先,當香港特區政府還相對正正常常之時,邀請一般社會賢達當顧問、參加委員會,其實沒有甚麼特別,起碼我本人就參加過很多,在入面也遇到很多今天定義的所謂「反對派」朋友,單是現在被列為「頭號欽犯」之一的戴耀廷,我就是在這類政府平台認識的。2019年8月開張的這個地方誌中心,相信邀請顧問也會在一年半載之前,大家太平盛世時俾俾面,本屬情理之中。

問題是到了《港區國安法》之後,還名列其中、而且還曾公開發言為其背書的學者,就很難再辯解說「不知道人家在做什麼」,就只能以其他心理狀態理解,例如或有殿堂級學者覺得要「歷史留名」,就只能掛名其中。

另一個善意的解讀,就是一些我認識的青年學者明顯不認同入面的官方路線,但認為參加來虛與委蛇,起碼暫時可以自保,去做其他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相信身在圍牆內,沒有絕對安全,只要留下來,這樣思考也是意料中事。

不過真正下筆的往往是程度最差的一類,一來他們本來連這樣的機會也沒有,下筆沒有底線,二來董建華這間中心對《香港誌》的稿費非常優厚,確實養活了好些人的生計。

無論出於怎樣的動機,客觀效果是這一套《香港誌》,對不知情者的外行人而言,多少得到一些「認受性」,幾十年之後再推倒重來,並不容易。因為要另起爐灶需要的資源極多,某範疇的專家寫一本書去「解毒」容易,要完整規劃,而在大量學者都已經被歸邊的情形下,就接近不可能。而且除了資源之外,學界從來山頭林立,要做另一套五十四本的《民間香港誌》,單是涉及的人事問題、是是非非,想起也覺得恐怖。

是不是沒有人拒絕呢?自然不是。我聽過好幾個朋友被《香港誌》接觸過,給予非常優厚的稿費、顧問費,但都拒絕參加;另有幾個朋友對這個中心出版的任何內容,都非常認真的考究入面刻意誤導之處。這種專業精神,非常值得尊敬。但這樣的人始終是少數,水滴如果石不穿,也始終徒嘆奈何。

那個官方「香港文學館」之後會收錄哪些「香港文學」?前車之鑑,當心裏有數。

▶️ 國際香港本傳開場白:重奪我們的國際歷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tWHNJSOXXk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