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Join the new SimpleX Chat Group!

Content

談及皇仁書院的名字「Queen’s College」與牛津、劍橋學院的淵源,不得不談它的另一個名字:「凱撒大帝男子紀念中學」,簡稱「凱中」。

這個名字是皇仁舊生畢華流的《主席手記》系列小說創作的,他講述的基本上是自己在皇仁讀書時的故事,包括不少對校園一草一木的記載,令其他不同年代的舊生,都感到格外親切。畢華流原名吳漢源,他的同班同學包括香港電視編導蔡錦源,也就是香港電視發牌示威的「留守十子」之一,蔡進源正是畢華流筆下的「小蔡」,早前也訪問過他分享《主席手記》時代的往事。

有趣的是,畢華流除了稱呼皇仁為「凱撒大帝男子紀念中學」,同一系列另外還有一間「安東尼男子紀念中學」,稱為「安中」,又寫明這間「安中」和「凱中」雖然充滿歷史淵源,但因為種種原因,邦交並不親密,例如不及「奧瑪莉女子中學」般關係密切。

他筆下的「安中」,自然是英皇書院。當時我就想,為什麼「皇仁」是凱撒大帝,「英皇」是安東尼?

一般人心目中,「King’s」應該比「Queen’s」聽來更有主體性、更royal,因為在中文翻譯,「Queen」通常是「王后」、然後才是「女王」。但凱撒大帝的具體地位,無論是制度上的、還是歷史上的,都明顯高於安東尼。

凱撒大帝雖然沒有正式稱帝,但死時已經淘空羅馬共和國的靈魂,成為終身執政官、獨裁官;安東尼卻是凱撒的部將,只做過凱撒死時的輪任執政官,此外就是一個軍事將軍,雖然後來成為「後三頭馬車」之一,最終卻戰敗被殺。而且安東尼的情人埃及妖后克莉奧佩特拉,也是執凱撒的「二攤」。

但考慮到皇仁和英皇的歷史源流,這種對照,卻令人會心微笑。

皇仁書院創校時,就被稱為「中央書院」、「大書院」,屬於港英政府教育長官親自兼任校長的首席官校,相反英皇本來的定位不過是一間西營盤地區學校。皇仁正名為「Victoria College」紀念維多利亞女王是在1890年,改名「Queen’s College」是在1894年,都遠早於1926年才得到英王名字加持的「King’s College」。因為這些淵源,不少皇仁學生認為自己的歷史比英皇書院高半等,就像凱撒大帝和安東尼的關係,內裏的黑色幽默,自然也是自己人才可以領略。

皇仁和凱撒的另一個關連,在於皇仁的拉丁文校訓「labor omnia vincit」,通常被翻譯為「勤有功」,不過原文其實是「勤勞戰勝一切」的意思。在畢華流筆下,就被拿來和凱撒大帝的拉丁文名言「我來,我見,我征服」(veni vidi vici)半開玩笑地相提並論。

PS:「奧瑪莉」,相信是庇理羅士女子中學,也就是曾幾何時用過皇仁校園的「中央女子書院」。

▶️ 漢學家金文泰爵士的「古文化防火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0xvLCRgnIs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