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有緣拜訪烏克蘭駐英國大使館,雖然具體故事只能日後有緣分享,但很想談一談整體感受,就是令人想起從前讀書時的一個名詞:「home front」。因為,那確然是處於一種難以形容的「home front」戰爭狀態中。

從前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尚未進入全球化時代,但又開始有了世界各國的緊密互動,戰場和參戰國的家園之間,有一種無形的牆隔阻,產生了很多超現實的感覺。很多那個年代的軍人回憶錄都記載過,他們可能上午還在歐洲大陸的戰壕那裏打仗,但下午回到祖國大後方,卻完全感受不到戰爭存在,甚至還可以享用high tea。這種落差,可以有很多不同演繹,那就是「home front」。

但「home front」自然也是戰爭的一部份。一來戰火畢竟有機會打過來,二來物資、財政、情報等等的大後方,都是全靠 home front。由於是「front」,就要有戰爭的組織模式,週遭環境卻是太平盛世,一般人都不會有這樣的經驗。

既要保持鎮靜,又要有戰爭意識,入面的悖論,非到了親歷其境,都不會明白。

在烏克蘭戰爭,烏克蘭國內已經沒有完全免於戰火的home front。雖然首都基輔、西部大城市利沃夫都大體生活如常,也提供了戰爭的基本支援,但俄羅斯的導彈也是不時射過來。這場戰爭真正意義的「大後方」,已經是歐洲各國的烏克蘭大使館、烏克蘭僑領,去消化幾百萬離開了的烏克蘭人。無論是爭取各國輿論,接觸各界籌款,聯繫留歐僑民,那都是不二基地。

烏克蘭大反攻最需要的是武器。他們相比起世界各國的被侵略者,財政上已經得到接近最多的支持,但由於對手是俄羅斯,真正能夠起死回生的,始終是最尖端的軍備。這種援助,涉及非常微妙的外交博弈,其他人都只能干著急。而外國援助能否持續,關鍵就是各地的民意,俄羅斯就是希望拖散西方民意,屆時大國優勢才可以顯現。於是,烏克蘭人就只能在「home front」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好了,如果你此刻是烏克蘭駐歐洲大國的大使,會希望做甚麼?烏克蘭駐英國大使館在這場戰爭當中,又扮演了甚麼角色?

▶️ 烏克蘭港人會計師義工 Rio:在戰地重見正常人的互信、正常人的邏輯,深深觸動了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7nPh3dAu2U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