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日前談及英美目前盛行的政治正確觀,作為新移民融入國家的另一個熔爐,值得進一步思考延伸問題:新移民畢竟需要適應、融入,但如果下一代一出生,就在這種氛圍中長大,未來世界又有何不同?

以英國為例,現在的學校從小開始,就會教導學生「gender identification」和自己的生物性別(biological sex)是兩回事,會問學生喜歡用怎樣的 pronoun 稱呼自己,老師甚至不能以「boys and girls」address 全班學生,因為這等同排拒了其他 gender identification。政策目的,也就是要營造一種環境,讓人接納一個人生物男性選擇做女性、生物女性選擇做男性或其他無數種類,都是正常不過的社會現象,就像我五歲的志願是醫生、畢業後卻成為工程師、然後變成 slasher一樣。

在這基礎上,西方自然早就超越了討論「同性戀平權」的平面層次,新一代會覺得世界上有國家居然會討論同性婚姻是否合法,屬於匪夷所思。其實,這不過是回到古希臘時代,當時也確實沒有同性戀、異性戀的標籤,主流社會認為男女交合是為了低層次的生育,男男交合則是高層次的精神傳承,兩者並沒有排他性。

西方新一代學生從小到大接受的藝術教育,也會看慣了黑人飾演中世紀英國國王、圓桌武士有各色人種的電影和話劇。現在英國的官方文宣,如果有幾個公仔出現,也一定是甚麼膚色都有。這一套背後的理念,就是既然法國演員飾演猶太人不會引起驚訝,為什麼黑人就不可以飾演伊莉莎白女王?希望未來的訊息,自然是甚麼膚色都是自己人,這樣才能夠得到所有人的歸屬感。

至於選美這種「物化女性」的活動恐怕還會繼續,但審美觀就會越來越出現肥胖身裁的冠軍,更不用說突破膚色、性別。雖然這不代表可以顛覆一般人的審美觀,卻會傳遞一個訊息:其實肥也可以很美,起碼會真的有一些人覺得有bye bye 肉「好吸引」。在古代,「燕瘦」和「環肥」的審美觀不會出現在同一個時代,但現在卻可以。

要一個從小到大不是這樣長大的人,例如我們,接受上述這一套的全部,始終很不容易,單是找黑人演員飾演秦始皇,就始終難以想像。但如果幾十年後,西方世界都完全接受了這一套才是common sense,國家只憑共同語言、共同價值觀兩者維繫,從而消化、熔掉所有其他文化,這卻不失為砍掉重煉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由於這種平權是中國一類極權國家不可能做到的,到頭來,西方這一套卻又會比中國對「搶人才」方面有競爭力得多。關鍵是這幾十年的轉型期是否暢順,如果不成功,卻隨時會令社會新規範出現之前頻臨崩潰。

▶️ 上一代都是移民過來,為下一代移民離去。訪問《異鄉港孩》編輯謝傲霜,書寫30個移民家庭故事,發現香港人原來都是歷險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TCvI-GUdYA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