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我的父親、三叔、四叔、五叔都就讀皇仁書院,但他們的大哥、也就是我的伯父,卻是就讀英皇書院。大概是祖父在皇仁任教之後,兒子們就自動(或被自動)選擇了皇仁。

換句話說,假如不是這原因,當時的尖子在英皇與皇仁這兩大官校之間,似乎卻會將英皇看高一線。

這和我的時代,印象剛好相反:無論是學術成績、還是發展整體,在我們的年代,客觀上,with due respect to 英皇同學,皇仁是領先於英皇的。這多少要歸功於昨日談及的江紹忠校長政策,令皇仁在一段長時間成為無可爭辯的「香港第一官中」。

後來從那個年代的師兄口中,才知道了一些我們的年代很少去想的事實。

在全港學生都要考小學會考、升中試的年代,由於要選哪間學校作為第一志願沒有任何區域限制,選學校的同時,也有選擇理想地區的含義。不少學生從此「脱新界入港島」,作為自己「轉化」為「城市人」的憑證。

前輩口語相傳,在五、六十年代,英皇位處的地方,被視為中產以上地區,反而在維園對面的皇仁就平民化得多。英皇又座落香港大學山下(其實是先有英皇、才後有香港大學),學生天天上下課都和大學生「一起」,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就像「港大附中」一樣,比皇仁更有天之驕子的心態,認為升讀旁邊的大學乃順理成章。

論歷史,英皇比皇仁早建校五年(1857 Vs 1862),一直是港英政府的生招牌。論校園,英皇的紅磚建築非常典雅,屬於典型英國殖民古典建築,彷彿港大陸佑堂的配套,現已成為香港法定古蹟,而且校園設施甚至有自己的噴水池、游泳池、電影院之類,傢俱都是貴價貨,可謂不惜工本。反而皇仁的校園非常、非常平庸,還要忍受位於馬路旁的各種雜音,學生也只能到維園街場打波跟隊,那是貴族和平民的分野。

諷刺的是,到了最後,那個年代的英皇書院出了傑出校友梁振英,皇仁書院出了傑出校友何君堯,可謂平分秋色。

▶️ 前香港通識科主任張逸峯:官校逃亡潮一年流失4000老師,為何高薪厚職也要移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W53zbueoCI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