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我祖父任教皇仁書院、父親和叔父們就讀皇仁的時代,基本上,他們對皇仁這個品牌感到很自豪。而我認識好些上了年紀的大師兄,都有非常強烈的皇仁歸屬感。

現在逐漸理解,那種自豪感、歸屬感,和我這一代的皇仁學生,有其根本不同,就像「後國安法時代」的皇仁學生,也會有根本不同一樣。其中一大差異,正是「考入去」Vs「派入去」,也就是取消了小學會考 / 升中試前後的差異。

當學生是堂而皇之「考入去」,而且是按自己志願選擇學校,自然會有濃厚的優越感;後來換成是地區校網派位,當然成績依然是一大要素,但結合了其他很多不可測性,自然不會有排他性的自我感覺良好。在「考入去」的時代,由於皇仁是「第一官校」,收生的平均質素(起碼在成績方面)自然要好於後來的派位時代,那種自我標榜的小圈子味道,自然也更濃。

從我家長輩、和認識的其他師兄那裏觀察,「考入去」時代的皇仁舊生,除了更有自我優越感,同時也擁抱比較單一的精英主義價值觀,不大相信在傳統途徑以外有成功的可能。這不是說他們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很單一:這方面,倒是左中右真正的百花齊放。但無論他們相信甚麼信念,認為必須讀好書、考專業牌或有博士學位、做公務員有鐵飯碗之類,很多一成不變的定見/成見,都是根深蒂固。

所以那個年代,皇仁有很多政務官、醫生、律師,但創業的、從事藝術的、當運動員的,當然也有,但同樣成功的比例,就低了很多。

這個「考入皇仁」->「派入皇仁」年代的改變,雖說是在1977年廢除升中試時代開始,但也大抵與香港過渡期同期出現:教育開始平民化,政府嘗試打破精英主義和舊既得利益集團的壟斷,這種思潮上行下效,加上開始湧現海外學習了左翼平權思想的回流精英,變革就風雨欲來。

所以在旁觀者角度,這種改變,多少也伴隨著「去殖民地化」而來。在「考入皇仁」的年代,皇仁書院、英皇書院都是在殖民地有特殊地位的官立中學,政府會特別重視。甚至歷任港督任期內,都會找一年親自到皇仁的speech day當主禮嘉賓。在舊皇仁校刊,會見到港督葛量洪、柏立基、戴麟趾、麥理浩等為皇仁頒獎禮主禮的照片,在當時,這是充滿殖民色彩的排場和禮儀。但自從港督尤德開始,就再也沒有港督為皇仁的speech day主禮過。

除了過渡期等原因,自從官校學生都是統一派位,政府大概也難以理順為何要特別厚待皇仁與英皇。這就是傳說中,一個年代的終結了吧。

▶️ 移英香港中學教師「寧心舍積塵」:不能忍受下一代在《國安法》的教育體制長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_7dDTtWuCs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