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以下這系列會補充一些上一代入讀皇仁書院的故事。

在我的年代,進入皇仁書院,主要有兩個途徑:地區派位,與及參加皇仁自己舉辦的考試。我的小學就讀同一地區的軒尼詩官小,也就是進入皇仁的大戶,同時我也有參加皇仁自己的考試。究竟是哪個途徑進入,學生本身也不會知道。

但在我的父輩年代,卻是沒有地區派位這回事的,當時進入中學都要通過另一渠道:小學會考,也就是後來的中學入學試。

我父親是預科插班進入皇仁的,三叔、四叔、五叔都是由中一讀起,都是參加小學會考考入去的。

本來在二戰前,皇仁自行收生,到了戰後人口急劇增加,港英政府在1949年推出了中央管理的「小學會考」,全香港的小學生都要參加一場升中試,有一個全港排名。排得越前的,就越可以選擇好學校,基本上排頭一千名的,就一定隨心所欲。而排名首百多位的學生,還會得到政府獎學金,這是非常傳統的精英制年代。

這種制度的原意,就像中國科舉,單純靠考試成績斷定學生的前途。某程度上,可以說是「公平」的,因為家庭背景、家住哪裏之類都不足以改變結果。皇仁學生在那個年代bonding很強,多少是因為小學會考打破了進入名校的階級門檻,不少來自貧苦家庭、住在新界或離島的學生只要成績好,都可以入讀,無形中建構了一個社會上向流動階梯。

因此,皇仁有了好些因應小學會考才會出現的傳統。例如當時據說是9點上第一課(我的年代第一課是8:25am),為的是遷就火車班次,配合來自新界等偏遠地區考入的同學。在這個成績就是一切的單一基準下,就算有學生家境富裕,也不會構成炫耀的資本,某程度上,可說保留了相對單純(或千篇一律)的價值觀。

但正是因為同一批原因,又有很多教育改革者一直覺得小學會考制非常不堪,必須取消。例如有認為早在小學階段,學生就要進行單一標準的填鴨式教育,涉及過份催谷,可以毀掉童年。又有覺得這種跨區選校會造成地方發展失衡,不利平衡發展。由於小學會考只能測試單一定義的「成績」,又會大大令社會單一化,失去了對學生其他才華的重視。

隨著反精英主義的平權思想逐漸萌芽,對小學會考制的反對聲音越來越大,最終在1962年被轉為「中學入學試」(內容依然大同小異),1977年被全面取消。自此的皇仁學生構成、校風文化,已經開始全然不同,the rest is history。

▶️「中國歷史研究理論入門」課程:導師趙善軒博士導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ZR2buQGjWE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