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外婆二叔張明煒一家1949年後就定居台灣,看似和「我的香港回憶」沒有太多關係。但仔細考究歷史下,卻會發現如果沒有了香港,這家在台灣發展得很好的親戚,就會失去一個大後方。很多看似無心插柳的歷史瑣事,拼湊在一起,就會豁然開朗。

我怎樣知道張明煒的故事?除了家人和他的女兒忠琳姨婆的回憶,也參看了他的自我回憶和公開文章。其中一篇文章「抗戰時期的一張克難報紙」,就是發表在香港:他特別寫到是在1972年6月,他應香港中文大學群眾播導中心之請,去重組往事和發表該文。今天的中大學生大概沒有聽過這個「群眾播導中心」,其實這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前身之一:1964年,新亞書院籌備新聞系,美國亞洲協會是主要資助方;「群眾播導中心」在1965年成立,作為研究機關,也是美國亞洲協會資助。到了1974年,才正名「新聞與傳播學系」。在這段始創期,中大新傳是香港第一家新聞專業學位,不時從台灣取經;張明煒身為台灣報界、廣播、電視和學界前輩,才會有所聯繫。

除了分享過他的私生女、與其母親也是1949年流落香港,再嫁入香港商人家庭,最終來到台灣團聚;張明煒來到台灣前,也是首先是到了英屬香港一段時間。當時他協助創立《香港時報》,後來還被國民黨中宣部安排當這份報紙的社長而拒絕,同期也有不少報界中人離開中國大陸、來到香港。雖然他沒有繼續在《香港時報》工作,但與後來在香港的右派媒體人員依然同出一系,而這些聯繫,除了確保他一家和留在香港的人有所往來,也令兩岸關係解凍之後,通過香港,一切就可以 reconnect。

他家中九名子女當中,也有繼承傳媒衣缽的女兒:忠瑜姨婆,她正是在父親任校董的世界新聞學院畢業,然後加入了一份婦女雜誌當編輯。聽母親說過,忠瑜姨婆在兩岸破冰後曾到香港公幹,找她介紹香港的「傑出婦女藝人」當雜誌封面。當時台灣的任何東西都具有高度統戰價值,此事被母親的《大公報》好友費斐(社長費彝民的女兒)得知,費斐正是負責「統戰婦女」的工作,立刻介紹了當時得令的汪明荃給對方,但被嫌太政治化。最終雜誌選擇了形象中性的余文詩。

香港的右派珠海書院雖然學術水平不及其他大專院校,但珠海的傳理系一直享負盛名,不少畢業生都會到台灣的媒體實習。張明煒的兒子張忠柟在美國博士畢業後,成為了珠海書院校長,前後在珠海工作了差不多二十年;他雖然是數學博士,但任內最重要的工作,也都是和傳理學院有關。

台港傳媒界既然唇齒相依,自然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正因如此,看見今日台灣部份深藍媒體的取態,怎能不叫人欷歔。

▶️ 香港史學會柴宇瀚博士:「第三勢力」運動軍事篇:塞班島、蒲台島的反攻大陸計劃(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0qv9b6w124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