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外婆二叔張明煒來到台灣之後,要照顧一家十二口,又因為他的官位在家庭中最高,如果行有餘力,還要接濟其他兄弟姊妹的家庭。那究竟怎樣為生?

他來到台灣後,中宣部本來安排他出任台灣新聞處(後來的新聞局)處長,但當時他表示不希望再當官、要做媒體實務而推掉。然後國民黨又希望他到香港,長期負責國民黨黨報《香港時報》(張明煒曾短暫住在香港成立這家報紙),但他以家人都已移居台灣為由推掉。

自此「黨國」再沒有合適位置能夠給他。這時候,一位朋友開設了一家公司讓他當董事,其實是一份空銜,就這樣,渡過了剛來台的歲月。

張明煒自述顯示,他曾經希望戰後獨力辦一份新的民營報紙(這令人想起早前談過的葉靈鳳,也想過戰後在香港辦一份親國民黨報紙)。但辦報從來都是賠本生意,他籌措了一輪資本,還是胎死腹中。然後,他決定由零開始,涉獵一個從前沒有處理過的範疇:辦電台。

當時台灣在國民黨威權管治下,處於戒嚴時期,要申請電台牌照,自然非常困難。但張明煒是中宣部出身的特派員、多年黨媒社長,自然水到渠成。於是幾位朋友提供了資本,他拿到牌照後,在台中辦了一家「台中農民電台」,屬於台灣1949年後第一批新發展的電台之一。電台定位是要面向普羅大眾,尤其是輸掉內戰後,國民黨才意識到農民的重要性(當時台灣其實抄了一些中共土地政策,像「三七五減租」),於是就以「農民」命名。

張明煒在他自己的家書講述了很多農民電台的細節,涉及不少具體人事問題,現在一切都是過眼雲煙,也就不詳述,主要就是有一些人視電台為搖錢樹,而他作為老派新聞工作者,就以辦報方式處理電台。重點是他雖然沒有辦過電台,但這當時幾乎是壟斷性事業,所以雖然啟動得辛苦,最終卻很成功,這間「台中農民電台」運作了三年就回本,然後他把農民電台賣給民營的「正聲廣播公司」。這裏賺的一筆錢,已經足夠張家一家十二口穩定了基本經濟問題。

而說是「民營」,其實當時的台灣哪有那麼多「民營」可以辦媒體?正聲的背景,最初據說是國防部的軍事情報局實質持股。正聲後來蓬勃發展,捧紅了戒嚴時代台灣的一線紅歌手,例如唱《今天不回家》成名的姚蘇蓉,這是國民黨來台後最成功的大外宣。

▶️ 張大春:「作為一個小人物,我甚麼都做不了」(上,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goXDIOgfOE&t=430s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