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新香港」接二連三出現文革式批鬥,由器官捐贈到國泰空姐,除了是一貫的煽動二元對立、群眾鬥群眾、號召「勇於鬥爭」等毛派心法,還有一個根本主軸:要將一切香港的特色全部抹走,將香港人的優越感徹底毀滅,從而宣傳中央一切都要劃一、不容許任何地方彈性的病態「理念」。

而既然香港人的優越感要被「中國優越感」取代,anything related to Hong Kong,無論多麼無聊,例如為什麼香港的學校都會為學生改Christian names之類,今後隨時都可以成為批鬥目標。因為在根本設定,「香港」就是一個釋放中國憤怒的「鬥爭對象」。

所以我們值得注意官媒、大外宣、小粉紅已經開始為香港上述「鬥爭」全新定調。「新香港」不務正業平機會走出來回應上述「爭議」,說要儘快立法禁止「歧視」云云,自以為自己擦得很盡、奶得很盡,應該已經「做足本份」,想不到完全捉錯用神,甚至也可能成為被批鬥對象。官媒現在改變了放風定調:香港人不是「歧視」中國大陸人,因為根本連「歧視」的資格也沒有;他們只是「妒忌」,「妒忌」中國大陸近年的經濟發展、而一籌莫展,只能回味昔日香港的輝煌,所以就編造出種種本土優越感,去掩飾自身「妒忌國家偉大成就」的深層心理。

注意:由港獨、到獨港、到自治、到香港優越感、到香港身份認同、到香港文化,一層一層,還是要批鬥下去,到了最後,直到甚麼都剩不下,才會停止。

這慘痛的經驗,可以參考上海被毀滅的故事。

在晚清、民國大陸年代,上海是亞洲最繁華的國際都會,當時的上海文化兼容並蓄,就像近年香港文化那樣,吸收了各種各樣的外國精華,也將各種語言混雜在上海話內。上海經濟非常繁榮,擁有全球最先進的技術,流傳百家爭鳴的各種文化思想,上海人有一種濃厚的優越感,基本上就是當時的香港。而香港在1949年後經濟騰飛,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成為了「小上海」,直接承繼了上海累積百年的國際經驗、文化、人脈和資本。

倪匡衛斯理小說《追龍》對大城市被毀滅的預言,其實最初說的是上海,然後才是香港。

1949年之後,上海也經歷過非常短暫的類似「一國兩制」安排,當時一些企業獲准「公司合營」,但一兩年後就全盤「一國化」,然後很快就像2020年後的香港那樣,一切制度都被摧毀殆盡。然而對上海人優越感的打壓,不可能一步到位,這只能是非常漫長的過程。逐漸中國大舉從各地移入大量勞工到上海,也在種種運動移走不少真上海人;由於中共採取戶籍制度,中央政府可以像戰棋那樣輸出輸入不同人口,而當外來人口越來越多,上海話就越來越難流傳。

上海的公共機構、交通本來都是有上海話廣播的,但近年已經劃一變成普通話,更有運動式標語貶低上海話,像甚麼「說普通話,做文明人」。以上海話播放的電視劇、電台節目曾經曇花一現,然後就被打壓。在上海的公司、學校,上海人已經不敢隨便說上海話,因為會被外來人口說成是「歧視外來人」;至於為什麼不是外來人不學上海話、拒絕融入,才是應該檢討的一方,這個問題想也不能想,因為很容易觸犯國安法。

在服務性行業,上海服務員開口一定需要是普通話,除非知道對方也是真上海人、而且不會是「上海屈小姐」轉頭就會「篤灰」,才會慢慢鼓起勇氣,偷偷說上海話。外人聽見上海人說上海話,會嘲笑為「土語」的有之、恐嚇對方是「分離主義者」有之,慢慢下來,上海下一代都不懂說上海話,也開始鄙視舊上海身份認同。

用上海標準,「新香港」恐怕還需要「三次回歸」:所有殖民地街道名、地方名自然要改;香港人名字的拼音一定要改;香港人要Christian name需要申請,否則一律非法;香港機場、地鐵、一切服務的廣播必須首先是普通話,廣東話是從屬、然後慢慢取消;香港政府內部開會,一律要使用普通話;香港學校的通用語言只能是普通話;酒店服務員、空姐等要是開口先說廣東話,一定需要解僱、甚或坐牢;香港電影就算暫時還能保持廣東話,慢慢也需要調節廣東話電影的比例,就像香港歌曲排行榜必須有一半以上的大陸國語歌;簡體字自然要取代正體字;連設計品味也要刻意「娘化」,去減低和中國大陸的地域差異......

如果這是大方向,一切,才不過剛剛開始。

▶️ 杜月笙(一):沒有法租界,就沒有「上海皇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kIImJJWVo0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