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早前訪問過香港史學會鄧家宙博士分享東華義莊的歷史,談及「骨殖還鄉」是上幾代華人「落葉歸根」的傳統。從家中長輩的回憶當中,也有記載類似故事,不過通常都是大時代的悲劇收場。

楊太夫人是外婆的祖母,本來守持住一個大家庭,抗戰期間由無錫走到重慶避戰亂,期間曾輕微中風三次,生活不能自理,不過家中依然有僕人打理,戰亂期間,已不容易。當時她的兒子們先後來到重慶,既是逃難、也是戰時報業工作,所以晚年倒也可算得以安享,直到1940年秋病逝。

老人家的心願,正是要落葉歸根,拒絕下葬在重慶,遺願就是要回無錫家鄉安葬。於是她的靈柩一直寄存在成都郊外的「四明公所」,相信那是類似東華義莊的地方。當時不少逃難到陪都重慶的老人過世之後,都有類似心願,遺體都是存放在那裏,以待重光後「回家」。

戰後外婆的二叔、三叔等被國民黨派到各地接管報紙,外婆的父親身為家族掌櫃則留在重慶,於是母親骨殖還鄉的事,就由他處理。當時寧波同鄉會安排了集體運柩回鄉,不過長途跋涉,費用不菲,自然要家屬攤分;而外婆一家還請了一位多年家僕李先生,全程陪同靈柩返鄉,以免出任何意外。

怎料靈柩大隊出發之後,第一段就出了問題。

當時靈柩由成都郊區運送到重慶需要經水道,交通並不發達,拖延了很久,船隻到了重慶之時,已經碰上戰亂。外婆二叔張明煒的家書只記載「遇上了軍事行動」,而不知道是哪一方的行動,也不知道是甚麼行動,只知道那位軍事長官下令要扣留船隻、搜查和查封,同樣不知道是為了安全檢查,還是藉故勒索。不過觀乎張明煒是國民黨忠實黨員的身份,如果做的是共產黨,定會如實交代,所以很多留白的背後,都可以想像一二。

軍官下令封船之後,強迫船伕將所有靈柩搬到岸上,然後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管它們都是付費要骨殖還鄉的遺體,全部予以就地集體焚化了事。外婆的父親聞訊後,有嘗試到現場撿骨,但可以想像現場一片狼籍,如果焚化的火不夠焚化爐的猛烈,遺下的殘骨可能慘不忍睹,總之很難找到甚麼。張明煒的家書記載,大哥的信中也「語焉不詳,不知確實情況如何」。

本來希望回鄉下葬,居然變成中途在異鄉集體「被火葬」,而且屍骨無存,在當時社會倫理角度,經手的後人自然自覺非常不孝,也令張家其他後人耿耿於懷。張明煒的家書再三囑咐子女在中國大陸光復後,嘗試找回母親遺骨;就算真的找不到,也要立一個衣冠塚,以表孝道。

他這份家書寫於1971年,不知道他當時是否知道文革期間,中國大陸的墳墓被破壞得七零八落,境況非常恐怖,恐怕就算先人當年能夠骨殖還鄉,以「黑五類」的屬性,遺體也是難逃一劫。

▶️ 鄧家宙博士:東華義莊使用率,與香港人身份認同的逆向關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KayojnZ1AI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