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打破最短任期紀錄的英國前首相卓慧思剛訪問台灣,倡議台灣加入她提倡的「經濟北約」,本來應該是一件大事。她是近代繼戴卓爾夫人之後第二位訪問台灣的英國前首相,「經濟北約」抗中是一個大動作,此刻是台灣大選前的敏感時刻,而英國又的確在脫歐後尋找新經濟路向。

但國際社會的反應非常一般,因為一般都不相信卓慧思有能力將她的願景付諸實行,就像不相信她有能力將國內的財政改革付諸實行一樣。

不過類似的建議,雖然是卓慧思高調提倡,卻不是她獨家,也不是沒有其他人和應。例如在《Foreign Policy》期刊,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 Bruce Stokes,與及英美經濟研究員 Matthew Klein、Jordan Schneider、David Talbot 等,都先後撰文支持過類似方案。美國也有國會議員提出類似針對中國的法案,主張增加中國企業黑名單,並呼籲盟友集體跟隨。

卓慧思的建議,主要是啟發自北約最具威力的《第五條》條款:攻擊一個成員國等同攻擊全體成員國,如果可以應用到經濟層面,例如某國經濟制裁一個北約國家,北約全體國家都會同等力度回應,理應是「經濟核彈」。而「經濟北約」的說法,在西方因應烏克蘭戰爭制裁俄羅斯之後,就引起了不少討論:如果盟國統一經濟政策,例如都不買俄羅斯天然氣,制裁才有可能奏效。

而且「經濟北約」的彈性在於以經濟主導,參考WTO,不一定是主權國家才可以參加。卓慧思認為G7、澳洲、南韓等民主陣營國家,與及台灣(或特別是台灣),都應該加入。

然而回到現實,卓慧思的說法,幾乎等同要求所有參與國與中國經濟脫鉤,未免超現實。例如中國經濟制裁立陶宛之後,就要全體西方國家反制裁中國,假如方式就是一刀切不和中國做生意,在民主國家,這樣的決定,可能令政府倒台。

以目前情況為例,德國、澳洲、法國、南韓、日本之類的國家,自然還有英國,都不願意放棄中國市場,官方立場都是「政治歸政治,經濟是經濟」,至於和中國做生意的「銳實力後遺症」,領袖們只能裝作不知道。為了烏克蘭經濟制裁俄羅斯是一件事(其實也有迴旋空間),但如果同時還要斷絕另一個經濟來源,對很多依靠短期民意、需要照顧金主利益的政客而言,就是另一回事。

而且在經濟層面,對台灣而言,更逼切的需要是融入西方經濟體系,例如儘快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但這方面,台灣和美國、英國的協定,都始終未能落實,入面涉及大量政治以外的考量。

卓慧思的建議要被認真看待,需要兩個前提。一是針對性的循序漸進:她在台灣的演說中,提出冷戰期間,有一個「多邊出口控制協調委員會」(CoCom),協調西方各國如何對蘇聯貿易;不過這個委員會也不是一刀切不運貨物到蘇聯,而只是限制高科技、敏感材料等的出口。如果針對這方面對中國、俄羅斯等國實行禁運,相信沒有多少西方國家會有主流民意反對,而這個清單可以加入新時代的戰略資源、人工智能科技等,已經足以達成基本戰略目標。而且已經非常不容易。

另一個是逼切性條款。在和平時期,要西方民主國家、特別是國內大企業支持這樣的大動作,自然不設實際。但假如台灣一旦爆發戰爭,西方各國以制裁俄羅斯的同等力度制裁中國,卻已經是期望之中。換句話說,「經濟北約」條款可以列明是某些時期才應用,讓盟國先有所準備、讓敵國有所戒懼,對台灣而言,也是有意義的deterrant政策一部份。

至於卓慧思在吸睛過後,究竟會滿足於當「呃like」的KOL,還是認真組建班底推動倡議,那自然又是另一回事。

▶️ 陳偉信博士:馬克龍訪華之後:如果台海爆發戰爭,法國會做甚麼?(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84qOqxiyXY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