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其實英國租借新界前,已經明白對新界鄉村中人,不能以管理香港島、九龍半島市區的同一方式處理,只能當作印度土司、阿拉伯酋長那樣看待。一來這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智慧,二來也有「間接管治」的構想。

當時的香港布政司洛克曾在接收新界「租地」前考察,然後向英國政府提交報告,建議英屬香港接收新界後,只需要延續大清朝廷朝新界的社會治理方式,也就是繼續讓「土司」們享有特權。由此可見,洛克對華人習俗深深了解,後來被派到英屬威海衛當行政長官,進一步將借助鄉紳管治的理念發揚光大。

然而英國雖然在租借新界時,已經打算在當地實行「間接管治中的間接管治」,但上述訊息並沒有立刻傳到新界原住民耳中;即使有,「間接管治」的理念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也不容易三言兩語被本來毫無國際視野的鄉民了解。

結果,在英國正式接收新界之際,雖然大清政府沒有組織任何反抗,但以屏山鄧氏為代表的新界大族,卻動員了一批原住民鄉勇(也就是私人武裝),與英軍爆發了六日武裝衝突,是為「新界六日戰爭」。

這是英國殖民香港過程當中,唯一一次華人有組織的「勇武抗爭」,不過戰況極一邊倒,更類似英軍的單方面殺戮。新界鄉民雖然勇武、有組織,也熟悉地形,但缺乏現代化武器,只有瞄準度不高的土炮,根本不能威脅英軍,只是最初攻其不備,英軍才一度陷入困境。到了英軍大本營增援後,新界鄉民就迅速崩潰。

根據事後檔案核查,居然有多達五百多名新界鄉民喪命,英方僅一人受傷,雙方實力之懸殊,可見一斑。港督卜力曾下令英軍克制,以免日後難於管治,對造成五百多人死亡十分不滿,也否決懲處鄉民,改為立刻進行懷柔。

新界氏族畢竟有接觸外間的經驗,並非不識時務,而且幾百年來一直都知道「山高皇帝遠」的奧妙,與中原朝廷同樣是以博弈為主。當他們發現英軍實力遠超自己,又沒有任何盟友,就意識到對英國「抗爭」下去,對自己的利益只會弄巧反拙,除了迅速投降,也表態願意「和談」。

英國也見好就收,主動接觸新界領袖,展開「招安」,開始逐步明白對方要保留哪些不同於城市人的特權,與及氏族領袖本身相對於一般原住民,又須要哪些特權。既然不過是要利益、特權,自然一切好辦。

▶️ 香港史學會柴宇瀚博士:「第三勢力」運動經濟篇:五十年代的「人血饅頭論」(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OfdACOBfY

*改編自沈旭暉曾發表於《信報財經新聞》文章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