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談到忠琳姨婆的父親張明煒因為是負責國民政府文宣的國民黨中宣部高層,戰後獲分配北平豪宅和七個傭人的往事,這種規格的背後,反映了好幾個嚴肅問題。

首先是八年抗戰(或曰九一八開始計算的「十四年抗戰」)之後,人才非常缺乏,其實那已經不是一個正常有效運作的國家。不少本來的頂級人材遇難的遇難、出走的出走,還有投敵的投敵,抗戰勝利後,能夠用的人材並不多。要重新填滿足以管治一個大國的各級公務員團隊,難免有時要濫竽充數,結果也被中共大外宣有機可乘。

同一情況,也出現在不少戰後重建的國家。例如伊拉克在美軍推翻薩達姆後,任何曾在薩達姆政府工作的復興黨人,都入了新政府的黑名單,但基本上,幾十年來的全國精英都是復興黨人。結果伊拉克新政府的效率、質素、腐敗程度,都很快令人民大失所望。

這有點像八年抗戰期間,不少人加入了汪精衛的南京政府,參加「和平運動」,戰後就算不是全部被清算,若要官復原職,除非是個別手握重兵的「偽軍」軍閥,否則一概免問。於是很多本來的小職員,因為時代驅使,忽然戰後「水鬼升城隍」。二戰後法國的「去維希政府化」,也是差不多。

張明煒那時已經有國民政府中宣部內接近二十年的黨齡,戰前就出任過多份機關報的社長,戰後處於那個「平津特派員」位置,並不算直升。但他們一家也覺得住到那樣豪華的地方,未免太誇張,很容易招人話柄。

不過另一方面,那些獲分派的隨從,似乎也不是完全為了排場。政府的安排,其實也有戰後復原、福利社會等含義。反正戰後失業的人太多,如果可以用「隨從」名義安置一批人,起碼讓他們照顧三餐溫飽,總好過他們想不開、去投共。張明煒家那些傭人每逢節日都會獲准回鄉探親,回鄉時會帶同張家的玉米麵一類其實也算不上好的食物,卻會成為家鄉鄉里爭相搶奪的佳餚。

究竟是這家人需要那麼多人服侍,還是政府暗渡陳倉試行「大鑊飯」,則大可自行判斷。

然而在當時國共內戰已經開始、中共全力進行「大外宣」之際,那些「勞動人民」服務「權貴」時,究竟是心懷感激、還是時刻要造反,則難說得很。就算是一半一半,也會帶來大量問題,在關鍵時刻,危機就會顯現。

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張明煒、忠琳姨婆一家還是「出事」了。接著,輪到一個我一直都不知道存在過的神秘親戚出場。

▶️ 張大春:「作為一個小人物,我甚麼都做不了」(上,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goXDIOgfOE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