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Netflix 剛推出的劇集《The Diplomat》以外交官和國際關係為背景,在我所屬的小圈子內口碑載道。雖然 Netflix 有不少爛尾前科,但劇情起碼到了第一集最後一集都是充滿張力,甚至可以作為教材觀看。日後會詳細分析《The Diplomat》的不同故事背景怎樣影射現實世界的國際關係,這裏先列出七點行內人最值得觀看的理由:

1. 劇集監製和劇作家 Debora Cahn 是科班出身,哥倫比亞大學學士、哈佛大學碩士畢業,曾參與製作《West Wing》,對美國內部政治的潛規則固然了解,這次更顯示了對各國內政如何與外交互動,有非常深入的觀察。這種「two-level game」,一直是純國際關係或國內政治電影難得觸及的。

2. 劇集認真研究了外交官的日常生活,包括他們的出身、工作模式、日程安排、和所在國政府的互動,很多都是有確實根據的。劇集的外交官除了來自美國、英國,還包括俄羅斯、伊朗、法國等,都恰如其分地代表了各自的民族性,令我想起曾經遇見的各國外交官,確實非常神似。英國外交官的表現,更令人會心微笑。

3. 劇集談及好幾個具體例子,講述國際關係的敵國之間如何可以避免直接交往,而又能實質溝通、甚至合作。這裏涉及非常精彩的傳訊、默契、幕後操作、私人交情,每貌似無關痛癢、九唔搭八的小事,都可以傳達訊息、成為「國際關係元宇宙」入面的一條線索,敏感度遠超一般人想像。

4. 劇集出現了美國中情局、英國MI5等各國情報部門的角色,但它們與外交官、其他政客的互動從不是合作無間,反而經常會互不信任,而各自的protocol也令他們需要互相制衡,說明外交操作無論是極權國家、還是民主國家,都不容易一人獨大。

5. 貫穿劇集的不同感情線都在探討同一個問題:親密伴侶在外交舞台上,究竟可以互相扶持、互相加分,還是會互相競爭、乃至互相拖累?怎樣的結合才算是真感情,怎樣其實是互相利用?同樣的悖論,也適用其他業界,不過外交界因為涉及國家利益,多重互動就更複雜。

6. 劇集的用字很精煉,經常出現多重意義的外交語言,每一個角色的每一句說話,有時都可以多重解讀,例如同時有公事、私事、感情、國家大事、人生哲學的意思,又或同時可以用完全相反的立場理解。而同樣的語言,配合不同表情,已經可以表達完全不同的意義。這和一切畫公仔畫出盲腸的網絡語言相比,是徹底的另一極端。

7. 劇情和現實世界的扣連相當緊密,時間性幾乎是和我們的世界同步出現,例如烏克蘭戰爭、阿富汗塔利班奪權、拜登老人病、蘇格蘭二次公投等。這種timeliness 在高質劇集而言,是很難得的。

▶️《慕尼克交鋒》:為張伯倫的綏靖政策翻案,對21世紀有何啟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wjkcWTWXU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