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葉中敏成為《大公報》記者、編輯之後,專注訪問知識份子,也可以說是專注負責「統戰」知識份子。這方面,她可謂無師自通的奇才。

其實一般《大公報》記者是沒有資格參與「統戰」的,但她家學淵源,這是和各界交朋友的重要資本,加上政治上積極,很快就找到自己的位置。她對文人、知識份子是由衷地欣賞的,而這種欣賞也經常可以超越政治立場,他尊敬有知識、有想法的人嗎,認為這比讀書更能令自己持續進步。對她而言,能夠讓這些「叻人」支持中共、變成「愛國者」固然很好;但他們要是繼續既定立場,只要繼續和她交往,也是很好。某程度上,如果這些精英不支持中共,卻又是她能聯繫的,對人對己,反而可能更好。如果以為不惜一切,要把認識的每一個人「統」過去才算「成功」,那就完全不了解辯證法了。

這種微妙的情結,除了局中人,很難透切理解。

在這崗位上,對香港境內大大小小的知識份子,還有各種各樣的南來文人、大陸文人,葉中敏很快就有了全方位的立體了解,好些國家級大學者都和她建立了私交,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第二任校長馬臨。有見她能有效聯繫各界知識份子,而當時香港《大公報》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前、特別是文革期間,幾乎壟斷了外界訪問紅色中國、中國發放資訊出口轉內銷的通道,報館開始委派葉中敏專門參與這類海外學者「認祖關社」團,因此她認識的國際學者也越來越多。

這裏最有趣的故事,自然是她從中認識了自己的丈夫,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講師 Uncle Chan,他也是我父親的同事(我父親任教的是電機電子工程系,在舊辦公室的黃克競樓屬於上下層)。葉家的人,都稱呼他「陳叔叔」。

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雖然中國的文革駭人聽聞,香港發生的六七暴動令左派大失民心,但國際社會的左翼運動卻成為風尚,中國大陸的軟實力並不如想像中的脆弱。例如在1968年,著名法國左翼學生運動,法國學生高舉作為口號、海報的三大偶像,赫然就是薩特、捷古華拉,與及毛澤東。也是在文革期間,因為「蘇修」成為共同敵人,中國反而逐步和西方自由民主陣營破冰,所以在這段期間,西方各國都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左翼、毛派華人知識份子,成為潮流。他們有的是台灣、香港留學生,有的是本地華人,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會通過參加學生會、同鄉會、保釣運動等等,逐漸結成「團伙」,並與香港左派搭上勾。當然,也有一些堅持不和香港左派摻和的(例如之前談過的四叔),但逐步走向「貢獻祖國」的路的同樣大有人在,後者通常都會經過當時的《大公報》,因此也通常會認識葉中敏。

這時候,陳叔叔出場了。

▶️ 陶傑:(三)A Man Must Choose:《大公報》被「二次奪舍」・「留下來的人」心理解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8t4vUqhlqw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