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提及葉靈鳳以一支筆養活一個大家庭,如果仔細計算,開支實在非常驚人:喜歡社交應酬到文華酒店穿旗袍的大小姐太太、前後一共九個子女、長期有三個傭人,還有二十頭貓和六頭狗。

無論他的稿費有多高,有多少地盤,日寫萬字的經歷,在前人工智能、前電腦年代,那是名副其實的「文字工廠」。寫文字的朋友會明白,寫有溫度的東西,幾百字也可以花整日、乃至整個星期雕琢,如果要量產,就只能是「人肉AI」,以informative為主。除了政治考慮,經濟上「為勢所逼」,似乎也是葉靈鳳在香港的文字刻意收藏個人感情的另一原因。

但就算每天都寫「風物誌」、花花草草,任何人還是會累。

於是,我們不得不提那個年代的作家小秘密:當時不少人都會有「槍手」,有些「槍手」慢慢自己也修成正果,有一些「替工」作品甚至成為經典。例如金庸的《天龍八部》有一個段落,就是倪匡在金庸旅行時代筆,結果阿紫變成雙目失明;最終金庸千方百計讓她「復明」,其實也有undo倪匡痕跡的用意在內。古龍的武俠小說代筆情況更嚴重,經常爛尾,就算是「古龍專家」,也很難逐一考證。

葉靈鳳並沒有任何使用代筆、槍手的紀錄,但他的家人卻分享了另一個小秘密:葉靈鳳要同時兼顧大量不同報紙的專欄,有時會翻炒舊稿。

這在今天可能是文壇大忌,但在那時候的世界,沒有電腦,沒有Wisenews,沒有檔案,也沒有嚴格的「self-plagiarism」版權概念。一稿兩投自然「唔係咁好」,但假如某個段落在1959年的《星島日報》曾經用過,然後在1965年《新晚報》專欄再改頭換面出現一次,作者是不同筆名,會發現的機會就極少。作者不追究自己,讀者不容易發覺,而只要不是太頻繁,就算報紙老總知道,也會「隻眼開隻眼閉」。這就像張婉婷一代人拍電影的手法,用今日標準看,有太多improper的「行規」,但放在當時的環境,卻是司空見慣。

葉靈鳳有九個子女,正好在這方面派上用場。當時每一篇葉靈鳳的專欄在報紙刊登後,都會拿回家,讓子女剪貼存檔(他的手稿一般人不容易讀)。然後每當要「翻炒」的時候,他就會說出某個題目,然後叫子女抄寫一次去交稿;而子女在這個「文字工廠」的工作,也會獲得每篇一、兩元的酬勞。

這個訓練,讓子女們都不得不經常拜讀父親的文字,當然抄寫過後,也會有其他交流,這可能是葉家傳承文人DNA的最獨到之處。至於有了基本知識後,往哪個方向走,就得看各人的造化。必須承認,生活在以寫稿為生的文人家庭,和生活在不愁衣食的文壇貴族家庭,絕對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氣質和生活態度。這方面在葉家下一代,確能窺探一二。

▶️ 詩生活:香港文青落戶台灣開書店,會如魚得水嗎?(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fGuIQ6jiU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