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中美洲國家洪都拉斯宣佈對台灣斷交,令台灣邦交國數目減至13國。這對台灣的影響,就算不認識哪裏是洪都拉斯的朋友,憑空想像也八九不離十;反而對美國的打擊,可能更大。

美國一直視拉丁美洲為後院,立國不久就由門羅總統頒布《門羅宣言》,宣告「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變相警告歐洲「舊世界」殖民帝國不要再進入自己的地盤。冷戰期間,蘇聯千方百計要在拉美建立勢力範圍,出現了古巴、智利、薩爾瓦多等左翼政權,但除了古巴導彈危機一度威脅美國本土,基本上不成大氣候。

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受美國影響的中美洲國家本來是台灣外交最後的橋頭堡。一來在2010年前,中共政權的影響力未能深入這地域,二來美國也會配合台灣作出一定默契,去暗示這些國家如果保留對台邦交,也等同於深化對美關係。到了2007年,中美洲七國巴拿馬、危地馬拉、哥斯大黎加、伯利茲、尼加拉瓜、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全部都是台灣邦交國,中國一個也沒有。

但自從中國加入世貿,滲入拉丁美洲的速度非常驚人,由一個遠在天邊的國度,變成不少拉美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目前巴西、智利、秘魯、烏拉圭、甚至還有台灣邦交國巴拉圭等的最大貿易夥伴,都是中國,其影響力早就遠遠超過當年蘇聯在拉丁美洲。有了鄰國的樣板,拉美國家希望與中國建交,就不再是單純為了金錢援助,也是希望鞏固雙邊市場,誘因就大得多。假如任何一個國家要被逼在中國與台灣當中選擇,而單看經濟成效,答案非常清晰。而如果邦交國的定義就是錢,台灣就算用更多資源,也不可能競爭。

特朗普離任前,美國政府簽署了《台北法案》,即《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目的包括「推動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鞏固其對台灣正式及非正式關係」,被視為協助台灣減低邦交國斷交速度的一項友台舉措;美國後院拉丁美洲,也被看成《台北法案》是否有效的實驗場。究竟有沒有用,其實很難直接研判:近年台灣的國際關注度、國際地位、國際經貿機會高了不少,那是客觀事實;但台灣並未成功進入主要國際組織,或得到更多外交承認,那也是事實。

《台北法案》簽訂後,唯一響應、以為可以從中與美國改善關係的,就只有東非不被任何國家承認的索馬利蘭,決定與台灣建交。但處於美國後院的尼加拉瓜、和現在的洪都拉斯,卻先後與台灣斷交,而之前巴拿馬、薩爾瓦多、哥斯達黎加已經先後對台斷交。美國雖然試圖勸籲洪都拉斯,但很快就知道不能迴避關鍵問題:洪都拉斯對台灣開價20億美元基建援助,而被台灣拒絕,據說中國願意包底,那美國是否願意代台灣「接價」?似乎沒有,除了提醒洪都拉斯中國可能「走數」,the rest is history。

我們說過很多次:主權國家的定義就算是幾十年前,也沒有今天的rigid,假如繼續接受以非黑即白方式看待「國家」,然後以非黑即白方式看待「一中政策」,又以經濟體積為唯一衡量中國Vs台灣的指標,這就只能得到一個結局。

這趨勢如果持續,台灣剩下的十三個邦交國當中,中國要奪去其中十二個都非常容易。第十三個梵蒂岡是一個特例,似乎是現任教宗非常keen,反而是中國不太在意,情願它成為台灣最後一個邦交國,對台梵雙方都可能更諷刺。

要破局,只能從建構規範角度入手。

▶️ 台灣數位外交協會郭家佑:台灣青年如何參與國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VAtw1AMFg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