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網絡時代,所有人獲取資訊的主要渠道,大部份都來自上網,而上網也早已成為全民習慣,包括長者。而且進入了網絡世界後,因爲平日太空閒,不少長者流連、沉迷網絡的時間,已經遠多於年輕人。

這些年來,觀察所及,長者上網的其中一大盲點,就是不懂瀏覽訊息時「自我加權」,對看什麼、聽什麼都過份受影響,看到fake news照單全收,乃至看到一個路人甲留言,也可能覺得是世界末日。經常都有長者煞有介事的告訴我這樣、那樣,說了一大輪,原來「original source」,就是那麼回事。為甚麼會這樣?關鍵之一,就是他們普遍沒有統計學「加權」的訓練。

甚麼是「加權」(weighting)?

統計學上,特別是做民調時,受訪者的代表性經常都會有先天偏頗,所以得出來的數字,就需要根據這些偏頗調節,才會公佈。例如如果在深藍群組「愛護香港力量」做一個民調,入面95%都支持《港區國安法》,而參考最後一次舊香港的立法會選舉,深藍得票率大概就是真正人口的不足10%,就算要公佈這樣的「結果」,95%也要加上加權值(1/9)。

在網絡世界,加權的需要只有更更更大,因為除了傾向,還有更多變數。

以我身邊的朋友為例,大多是中產,他們自然也會上網,但上網之後會留言參與討論的,幾乎絕無僅有,可能頂多5%。不參與的原因很多,沒有時間是主因,擔心有後遺症是另一原因,沒有興趣和願意留言的人互動自然也是一大原因。換句話說,加權了立場、人口比例等之後,又要顧及願意留言的,本身已經需要無限加權。

然後,在網絡的演算法,先天卻又會逆向加權:越是容易看見的反應,就會越出現在演算法的浮面內容,所以網民看見甚麼,本身又已經是操作的偏見,已經是不成正比的存在。

這些還是假定參與討論的,都是活生生的網民。問題是有見演算法就是這樣,而「帶風向」的手法太簡單、成本太低,有資源的政權、企業、個人,都太有誘因去以科技製造的方法「參與」討論內容。

七除八扣之下,網絡獲得的資訊,和現實世界的差異,就差天共地。

一般年輕人不用教學,也近乎先天懂得這些上網原則,相對容易心態上「自我加權」。例如就算是天天看連登的年輕網民,也可能天天以逆向方式閱讀,「認真就輸了」。但不懂得自我上網加權的長者,就會被「玩」得非常徹底,足以令一個本來非常理性、理智、make sense、有分析力的智者,因為訊息接收差,而變得完全不可理喻,活在平行時空。

▶️ 鄒崇銘:人工智能革命,只會把人類帶到「敵托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RLCcGctplQ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