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母親作為一個很緊張的人,緊張對象自然涵蓋衣食住行,包括自己的身體毛病。

記憶中,每次稍為大一點的病痛,她都會即時聯繫到癌症,「係咪生嘢」。已經記不起有多少次,她「幾乎確定」自己、或丈夫、或其他家人患上癌症,令小時候的我,也一度以為任何疼痛就是生cancer,例如擔心頭痛是否患上腦瘤,還真的因此憂心忡忡去看醫生。

記得那醫生沒好氣的說:照了X光,沒有呀,但其實要生一個月就可以生成,難道要每個月照一次?

於是,我開始到了另一個極端,甚麼也不理會。但母親自然依然故我。

她的心臟、血壓等,自然有同齡老人會有的毛病,她自然也比同齡老人緊張。例如血壓,她會隨身帶著血壓計,連外出旅行也會隨身攜帶,當作一日三餐那樣的routine,每日煞有介事的量度三次,還要大家一起度。我常對她說,這樣量度,沒有事也會緊張到血壓飆高,但她已經養成依賴的習慣,欲罷不能。

其實,她的身體狀況並不算差,也保養得比同齡人年青。但越是擔心這、擔心那,就會令自己很累,也令身邊人很累,真正的病痛就真的開始接踵而來。

最諷刺的是,我經常覺得,這種憂慮是不符合邏輯的。如果是很真係生命、很怕死,那應該會思考下一個問題:生命是為了甚麼?人生有甚麼價值?假如長命百歲、千歲,應該做什麼?這類問題,她一直很抗拒、逃避去思考。直到近年,才算找到一個presentable的答案:要看見孫女結婚擺酒。

結果,很多事情,就變成為了憂慮而憂慮。但一旦憂慮的東西真的出現了,卻其實也沒有甚麼可怕。

這一個paradox,逐漸啟發了我思考的另一面。很多時候,很多人疑神疑鬼,又擔心這樣、擔心哪樣,因而預計了最壞情況,做出了很多contingency plans,反而把自己累壞,身心俱疲。反而逆向思維,「其實就算那樣、也沒有甚麼大不了」,到達這個境界,人生就進了一步。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Spike Lee 政治心理學入門:回音壁效應:「深黃」、「深藍」真的還是「黃」「藍」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7nWPOKVwxk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