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母親在《新晚報》經濟版期間,已經不再像在《大公報》英文版的時候拼搏,雖然盡責,但只是「做好呢份工」。不過她卻有另一份滿足感,就是在報紙寫專欄。

《新晚報》副刊曾經在行內頗有名,如前述,在總編輯羅孚治下,成為統戰各界文人的平台,金庸、梁羽生、陶傑都是從《新晚報》開始練筆。後來副刊有一個專欄名叫「三家村」,每日由三個筆者分三格一齊刊登,都是寫些生活瑣事,某人不再寫後,我母親就被安排接手寫其中一格。

「三家村」這名字,對熟悉近代中國政治的朋友大概會很有感覺:文革開始時,北京市長彭真被毛澤東欽點為「彭羅陸楊反革命集團」主犯,連帶他的同僚也一併遭殃,當中就有所謂「三家村案」。

當時在北京官媒《前線》雜誌有一個專欄「三家村札記」,專欄的三位作者都是著名當官的左翼文人,包括北京市委書記兼《人民日報》社長鄧拓、北京市副市長兼歷史學家吳晗、北京市委統戰部部長廖沫沙,前兩人文革期間都被迫害致死,廖沫沙則活了過來,並在公審期間親自指證江青。

《新晚報》的「三家村」和《前線》「三家邨札記」自然無關,相信也是文革後才開始,可能算是向北京「三家村」致敬。北京「三家村」的三人都採用筆名,例如廖沫沙是「繁星」,《新晚報》也源用這習俗,母親用的筆名是「君濤」(與王軍濤自然完全無關)。

她寫的內容,都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隨筆,當然也有一些會關於我們家庭。記得曾經有來自我們同一座大廈的讀者來信,說覺得敘述內容很親切,懷疑是否同一座大廈中人。雖然母親不是寫專欄出身,但她很用心去寫,經常在家中「抱怨」沒有題材,其實看得出她很享受,每刊登一篇就會剪下來收藏。當然,現在還能否找到,就是另一回事。

說來,她那一代人雖然文筆遠遠及不上金庸、梁羽生等「十大才子」的一代,但她不少同事都有將自己的散文結集,雖然不會有多少人買,卻總會向親朋派發以自詡。例如母親有一位同事出了一套名字類似是《梅散入風林》的散文,她的女兒剛好是我的小學同學。又有一位「唐姨姨」出了一套兒童讀物《和你談心》系列,都是些小清新路線,和近來介紹過的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前輩有點像。

▶️ 程翔、羅恩惠(四):《立場新聞》鍾沛權活出香港人尊嚴:向留下來的新聞工作者致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mEWd4Vp9Ho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