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香港誌 184 🇻🇳🇹🇼】那些年,台灣的南越華僑遺民 (Patreon)
Content
我們也許以為越南和台灣的淵源,怎麼也及不上同文同種的香港人,但其實不然。台灣和越南的地理距離並不遠,兩地民間數百年來都有海上交往,而且越南華僑和台灣華人也是同文同種。
冷戰期間,南越政權以台灣為美國之外的最重要反共盟友,兩地當時交往非常頻繁。台灣駐南越的大使胡璉將軍成為南越外交團之首,南越共和國派駐台灣的大使,也都是總統的兄弟。國軍甚至以種種名目支援南越軍隊,屬於公開的秘密,就差沒有公開身份「反攻大陸」。
南越政權本來也推廣「大越民族主義」,要華僑越南化,但為了拉攏台灣,也不得不靜靜改變政策。例如讓越南華僑學校使用台灣一樣的中文課本,令越南華僑的普通話、廣東話都很能夠和大中華溝通,就是南越妥協下的權宜之計。不少南越華僑選擇留學台灣,造成了台灣越南社群的創建,另一些則走到香港,包括出身南越粵劇家族的著名香港「廟街歌王」尹光。
1975年,南越共和國首都西貢淪陷,不少南越政權的頭面人物都一度流亡台灣,包括總統阮文紹、總理陳善謙等人。他們在台灣的住處,今天依然為人津津樂道,成為了景點。當時台灣專門設定了「仁德專案」,收容六千名南越難民(可以和現在對香港人的「專案」相提並論),「海漂專案」則收容了中南半島其他地方的二千名難民。南越人投奔怒海期間,也發生過不少悲劇,不贅。
這些越南難民當時住在外島澎湖,等待甄別,不少負責甄別的專員都是從英屬香港過來,工作駕輕就熟。他們大部份後來輾轉到了歐美,也有少部份留在台灣定居。加上不願返越的留學生、本來就在台灣做生意的越南華僑,一時間,台灣真的出現了「小越南」,就係後來開始醞釀「小香港」一樣。
時至今日,台灣依然有一些零粹的「小越南區」,但並非今日香港人想像的「小香港」模樣。雖然今日台灣有大約三十多萬越南人,人數不可謂不多,但大多是短期外勞,還有就是台灣獨有的「越南新娘」現象,能夠代表越南經濟體的、昔日南越文化的元素,已經很少。一來昔日的南北越已經大和解,就算是形象花花公子的南越前總理阮高祺,也回到越南「落葉歸根」,為共產政權招商引資。二來最富有的一群南越華僑,也以美國為首選,台灣只是他們的中轉站。
這對今日來台香港人,自然有一定啟發:如何融入台灣,不致於成為當地的「蝗蟲」,同時保留自身文化、再豐富台灣文化底蘊,這一點,殊不容易。假如做不到,就只會像今日的越南新娘那樣,承擔了另一類的社會角色,或只能以台灣為中轉站。
▶️ 胡敏越、桂天:那些年,胡璉將軍招募反共救國軍的調景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74HcG8p7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