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近日台灣出口晶片 (集成電路) 到「新香港」出現負增長,涉及中國受美國限制晶片入口、「新香港」的「白手套」功能、台港貿易關係,以及「新香港」在中美科技戰下,長遠角色是甚麼等宏大議題。參考台灣國際貿易局的數字,和《自由亞洲電台》的報導分析,有幾個重點十分值得關注:

台灣對香港出口的主要商品是集成電路,佔總出口金額超過70%,香港亦是台灣第二大集成電路出口地。以2022年為例,台灣對港出口全年總額近650億美元,當中有492億美元是集成電路,佔近75%。隨著中國甚至世界對台灣晶片的需求激增,香港對台灣晶片的需求亦應該持續大增,主要轉口到中國大陸或其他地區。所以香港入口台灣晶片的數字,相當大程度能反映有多少市場透過香港轉運晶片。

根據2019-2022年上半年數據,幾乎所有月份都是以雙位數字按年增長;但到2022年下旬一共六個月內,卻出現了不尋常趨勢,有5個月的同比增長出現負數。如果與2022年下旬比較,金額下跌了8%,相當於接近20億美元。相對台灣出口至全球,同比增張是8.2%。換句話說,全球對台灣晶片的需求上升,但對「新香港」轉口晶片的需求卻下降。假設「新香港」按比例追回全球的上升需求,涉及的晶片入口總額達37億美元。

台灣出口晶片到中國甚至世界各地,香港理應在地理位置、物流和貿易中心方面都非常有優勢。從2019年-2022年上旬,出口香港的金額不單一直大幅上升,而且佔出口全球金額的比例,由最低的25.6%,升至最高的30.5%。但到了2022年下旬,卻急跌至24.5%。這是多年新低,而且趨勢很可能持續。這代表甚麼?

從數字看,2019晶片出口香港的金額變化相對非常穩定,然後漸趨波動,數字反映出口中國和全世界亦有同樣趨勢。可以想到的有武漢肺炎引起的經濟和供應鏈震盪,美國限制對中國晶片出口,還有一些本地因素,包括「新香港」和台灣的雙邊關係愈趨緊張,加上市場對「新香港」轉口物流抱有懷疑,正在把供應鏈轉移往其他地方。

另一個針對中國的觀察,2022年下旬開始,台灣對中國出口晶片增長亦有放緩跡象。去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晶片法案」,限制美國企業投資中國市場,以加強美國在科技領域的全球競爭力;去年10月,美國再推出迄今為止最嚴格的半導體產業出口禁令,令中國半導體發展受挫。 今年1月17日,拜登政府更將出口限制擴至澳門,避免中國透過澳門來逃避制裁。

美國政治風險顧問方恩格(Ross Feingold)認為,更應關注的是整個台港雙邊關係的惡化,並指出轉運對「新香港」經濟的貢獻不是太大,反而整個台灣跟香港的貿易來往和文化,甚至政治的雙邊關係更重要。而「新香港」駐台北的貿易代表處沒有營運已經很久,台灣派官員到「新香港」亦已經受很大的影響。方恩格指出過去十年,香港政府常說要變成一個科技中心,可以透過研發金融、貨幣交易程式等,在全球科技競爭,但受到美國禁令等大環境因素下,香港的角色已經變得非常被動。「白手套」功能還剩下多少?以上的數字,就是實實在在的參照。

References:

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htm/hk-chip-01242023041627.html
https://cuswebo.trade.gov.tw/FSC3000C?table=FSC3050F

▶️ 投資銀行家蕭少滔:美國制裁中國半導體企業,宣告中國慢性死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rQ6IVerXyI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