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港回憶 410】《東方地平線》與港大英文系講座教授Edmund Blunden (Patreon)
Content
《東方地平線》與《大公報》英文版和「國際左翼友人」的合作關係,有的堂而皇之、非常公開,例如剛介紹過的韓素音;另一些若即若離,那些關係到了今天已經鮮為人知,例如英國文學大師、曾任香港大學英文系講座教授的Edmund Blunden,也曾是《東方地平線》常駐作者。
我很少接觸英國文學,但也讀過Edmund Blunden的詩,因為大學關於一次大戰與英國歷史的課,會以他的文學作品為參考書。Edmund Blunden 是牛津大學高材生,一戰期間代表英軍參戰,他將這段經歷寫成散文和新詩,一鳴驚人,成為當時國際知名的年輕才俊。
Edmund Blunden 和韓素音一樣,有若干東方主義情結,二十年代就遠赴日本東京大學出任文學教授,並聚日本太太為妻,這類仕途、家庭,在當時的西方世界非常罕見。他在過了創作黃金歲月之後,在1953年獲香港大學英文系聘為講座教授,這類神台級位置一般就是養老、退休。想不到他來到香港後廣泛結交各界精英,包括一批左翼知識份子,其中一位就是《大公報》和《東方地平線》的劉芃如。
若以文學角度分析Edmund Blunden 在《東方地平線》的作品,大家可以參考Elaine Ho在《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發表的論文,關於Blunden 的「幻想的共同體」(Imagination's Commonwealth),入面特別從他昔日批評英國同行對日本文壇不夠重視,聯繫到他在香港與親中左翼文人交往的心路歷程,頗有洞見。然而Edmund Blunden 在《東方地平線》大多只是談論文學創作、風花雪月,包括講述中國大戲,最政治性的一篇,也不過是分析英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與韓素音差天共地。只是劉芃如總編輯每每在「編輯的話」和他一唱一和,將平平無奇的內容巧妙地滲入統戰意味。
Edmund Blunden的案例,反映了昔日中共統戰的另一種細緻。這位港大教授並沒有太大政治野心,也不像韓素音那樣有極度鮮明的意識形態,他離開香港後回到牛津大學當教授,得過英女王的CBE勳章,曾六次獲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始終屬於西方世界的主流精英,並不需要、也不希望中共明確加持。但與此同時,拓展和非西方世界社會精英的社會資本,顯示對西方社會有足夠反思,顯示自己的國際視野和能量,對這類精英而言,絕對利多於弊。
對中共而言,也不需要把他統戰到韓素音的程度,只要讓全世界知道他們是「好朋友」,對當時非常孤立、形象極端的中共而言,已經是勝利。
▶️ 大學出版社前業務總監 Maisan:《港區國安法》帶來出版界寒冬:我為甚麼離開香港?(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_aDh8Non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