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Patreon importer is back online! Tell your friends ✅

Content

《東方地平線》本來是月刊,辦公室也不是在《大公報》大樓,雖然不少人員互通,但表面上與《大公報》屬於互不相干的獨立運作。然而總編輯劉芃如飛機失事離世後,《東方地平線》逐漸過渡成為《大公報》英文版,有一段時期是一套班子、兩副招牌(大概是我母親加入的時候),再後來《東方地平線》結業,就只有《大公報》英文版存在。

《大公報》英文版既然開宗明義是《大公報》直屬,自然搬回去《大公報》大樓工作,一直是週報,好像是逢星期四出版,所以小時候有印象每逢星期三晚,母親就會特別夜回家。這份報紙的《大公報》英文招牌採取綠色印刷,非常特別,和今日看到清一色的紅色《大公報》完全不同,大概是顧及「國際友人」對紅色的條件反射。

為甚麼要把《東方地平線》收編,據說與人的元素息息相關。

《大公報》英文版負責編輯的,依然是《大公報》內精通英文的南來文人,接任總編輯的是前國民黨湯恩伯的英文秘書李宗瀛,都是科班出身。但《大公報》英文版的總經理,卻不是編輯出身,而是社長費彝民的大兒子費大龍。

費大龍讀理工科出身,大學在法國畢業、精通法語,然後一度在香港中文大學當上數學系講師。不知出於誰的主動,不久費大龍就被委任為《大公報》英文版總經理。由於費彝民在《大公報》地位崇高,當他的兒子成為英文版總經理,自然就有了接班的說法。

假如委任「太子」空降進入《大公報》,而他又不是讀新聞,自然會引起種種人事矛盾。但要是掌管英文版,憑他從海外留學的背景,加上總經理主要就是搞外交,而這一套民間外交又完全是費彝民自己研發,兒子在旁輔助,誰也不能說甚麼。加上英文版人員有限,起步時又沒有太多山頭,這樣安置「太子」,就裏裏外外都可以交代了。

母親稱呼費大龍為「波士」(英文版的人一切都很西化),我小時候也到過他家,記得他非常熱情,會對著小孩的我,舉起大拇指稱讚。他的公子成年後,我們在一些社交場合也曾相遇,相信他在建制社團應該發展得不俗。於是在「波士」領導下,母親就開始了在《大公報》英文版的生涯。

▶️ 宋美齡:新生活運動 Vs 中共群眾運動,有何不同?(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uOMq9qh7s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