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港回憶 376】還記得「明珠930」嗎? (Patreon)
Content
談及母親喜歡看的西洋電影,不得不談童年時最主要看西方電影的途徑:TVB明珠台的「明珠930」。
那時候尚未有Netflix、DVD、VCD,甚至連鐳射影碟也未有,在香港家中要重溫經典「西片」,就只能靠電視。那時候香港只有兩間免費電視台,都有英文台:「明珠台」和「鑽石台」,每晚九點半就是播放電影。而每日報紙都有一個欄目,介紹當日電視播放的電影,並有評分,例如《明報》石琪會導讀當日電影,四粒星是「不容錯過」,然後是「佳作當前」、「尚可一看」、「大可忘記」。
父母都很愛看西片,經常會專門錄影「明珠930」電影。那時候錄影帶是每家每戶的常見物件,有時候家人邊看邊錄,還會用心在廣告時段按暫停,非常原始。於是家中曾經有一大堆名片錄影帶,分門別類,不過翻看的機會其實少之又少,現在大概也什麼都沒有留下來。我對電影的認知,就是這樣來的。
昔日在五、六十年代,在香港播放國際電影是一種盛事,進去戲院看西片,已經彷彿高人一等。當時的電影片名都翻譯得非常古雅,很多四字成語、古典中文,總之要營造一種有品味的classy 感覺。不過今天看來,很多電影名都翻譯得太相似,實在很難分辨,舉例巨星伊麗莎白泰萊年輕時被香港媒體稱為「玉女」(老了就變成「玉婆」),她主演的一系列在被翻譯成《玉女神駒》、《玉女春情》、《玉女嬉春》、《玉女傾城》、《蘭閨玉女》、《玉女情魔》、《玉女於飛》、《玉女弄璋》、《玉女求凰》、《玉女雲裳》...... 任何人看來,都會覺得似連續劇,多於一部部互不相關的電影。
昨天談及母親喜歡看的《小婦人》,就是伊麗莎白泰萊當童星時代的代表作。母親愛看的都是那種經典愛情故事,除了說過的《魂斷藍橋》、《亂世佳人》,還有像《生死戀》、《羅馬假期》、《珠光寶氣》之類。《生死戀》由著名親共洋作家韓素音的作品改編,母親曾多次訪問韓素音,每次談起這電影,都是津津樂道(往後會再分享韓素音的故事)。
至於父親喜歡的電影恰恰相反,比較接近我的喜好,通常都是戰爭片、歷史片,那也是我的國際關係入門之一。例如講述古典歷史的《賓墟》、《劫後英雄傳》,或講述二戰的《坦克大會戰》,都是他很愛看的類型。那些電影通常很長,在「明珠930」時段,有時候要加時到12點後,甚至分上下兩集播放。
「明珠930」雖然只是播放電影,但也有一位主持,並會在中文台(翡翠台)的廣告時段介紹。其中一位主持是香港小姐出身的混血兒狄寶娜摩亞,曾經在無線劇集《鹿鼎記》飾演「羅剎國蘇菲亞公主」,後來因緣際會,成為我的其中一任五嬸。不過答應了五叔不談這些故事,所以就此打住。
▶️《憂鬱之島》導演陳梓桓:向伊朗導演學習:香港步入極權,反而是獨立電影的黃金時代(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_z55qqSt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