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舅父從醫院和中途宿舍進進出出這幾十年,究竟接受怎樣的治療,無人得知。但記得有一次,母親探望完他回家,說感到很不好受,因為看到他被綑綁在床,四肢不能活動,只能等待餵飼進食。他問醫生為何,說是病人多次不慎跌倒,為免再出現意外,唯有先將其固定位置。母親將信將疑,投訴過後,好像就暫時沒有再綑綁;但實際如何,其實也是一無所知。

一直以來,古今中外治療精神病的方式,根據common sense,很多都充滿爭議。綑綁是其中一種常見做法,病人要穿上束衣,幾乎動彈不得,有時候又榜上繃帶,連接病床,大小便也不得離開。從醫學角度,自然有其理據,但究竟這種治療有沒有效,還是因為人手不足來方便管理的不得已之舉,家屬從來難以判斷。

昔日還有更恐怖的電擊療法,電影、電視劇情節看過不少,據說是供狂躁症病人鎮靜,例如電影《換命謊言》(Changeling)的美國精神病院電擊刑就令人難忘,萬幸未聽聞在舅父身上出現過。中世紀為甚麼會放逐政治犯到精神病院,一切盡在不言中。

談到固定綑綁病人的繃帶,也經常出現在老人院。又記得母親有一次探望已經住進老人院的一位親戚(伯娘的姑媽),那時這位長輩已差不多看不見,又是被綑綁在床上,知道母親去探望,很激動的雙手抓緊她。回家後,母親不禁慨嘆,活得那麼沒有尊嚴,人生的最後歲月,又有甚麼意思呢。我們親戚住的醫院、老人院,已經是價格不菲的那種,如果是最大眾化那種集團式經營「連鎖店」,究竟是什麼模樣,想起也心酸。

不久前,英女王駕崩,享年96歲。和一位醫生朋友談起,他說英女王的案例,正好反映東西方醫療哲學的大不同。在華人社會,家人期望醫生的責任,就是無論用甚麼方法,總之儘量延長病人生命,但很多時候長者最後那十年都是臥病在床,生命已經沒有甚麼價值,當事人非常痛苦,家人同樣疲累不堪。在西方社會,醫生的責任卻是儘量延長每一個人的健康時刻,希望由病重到病逝的過渡期儘量縮短,英女王正是這樣的例子:到了96歲,死前幾日還在如常工作,基本上沒有任何痛苦。但那涉及何謂生命的基本價值、信仰,就難以用絕對理性、線性的方式去研判了。

總之,無論外婆也好、母親也好,每一次探望舅父回來,心情都是很差的。但家庭的責任,又驅使她們堅持風雨不改定期探望,而且探望的頻率(以我理解)一定比正常的要高,也許同時也是為了自己心安。每一次行程,難道不正是生命的反思。

▶️ 延伸視頻:歐陽檉博士:《趁你還記得》:亂世照顧認知障礙長者的辛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BII2YHGZNA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