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印度料理征服英倫後,歐陸國家的反應也值得討論,法國尤為典型,因為法國和印度也有獨特的淵源。正如從前談及,法國也曾希望殖民南亞次大陸,雖然不敵英國,但也有自己的「法屬東印度公司」;到了英國控制大局後,依然容許法國在印度南部幾個港口建立「法屬印度」殖民地,最重要的是泰米爾人聚居的「本地治理港」(Pondichery)。雖然這幾塊土地的總面積加起來,也不及香港總面積的一半,但畢竟令法國有了重要的航線補給基地。

印度獨立後,法國讓這幾個地方公投,最終都是加入印度,成了印度的「聯邦屬地」。但法國也讓願意加入法籍的當地人持有法國護照,因此本地治理至今充滿法國風情,法國國慶時居民依然慶祝。當地現在以「印度的法國文化」招徠遊客,法國菜和印度菜的最原始結合,大概就是從那裏衍生。  

法國雖然在南亞殖民地爭奪戰中不敵英國,但法國人在飲食界一直將英國視作手下敗將。在法國人眼裡,法國菜的高端與精緻,是英式快餐遠所不及,法國菜登錄人類文化遺產,也是實至名歸。當常赴倫敦公務、旅行的法國人嘗到「盎格魯-印度料理」滋味後,深深為之折服,才意識到法國傳統料理多年來其實也是固步自封,缺乏fusion的精神。

英國的「低層次飲食」吸納印度元素後,忽然「多層次」了起來,種類大大豐富,文化底藴也大為增加,這對法國人的自豪感是一大衝擊,最終不得不開放門戶,也逐步研發把印度風滲入法國菜的藝術,把「本地治理精神」發揚光大,這正是《米芝蓮摘星奇緣》的背景。接納了印度飲食後,法國近年對吸納非洲文化、英語商貿等都越來越開放,可算打破了全球化時代的最後一個缺口,也為印度「大國崛起」後和法國發展文化外交,鋪平了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同期接觸中國文化,但「中國風」除了茶葉,卻沒能「正面滲入」到英國傳統食物款式內(當然水準極差的「英式偽中菜」有不少),背後是政治、文化還是其他原因,值得深思。而中國菜雖然也是博大精深,但雖然有諸如「咖喱羊腩煲」的出現,論及吸納印度風的視野和創意,卻遠遠不及英國、法國和日本,反而是印度衍生了「印式中菜」,但同樣未能登上大雅之堂。

最能體現中印飲食文化結合的地方,可能已經是香港。這其實也是香港難得的軟實力之一,不過要現在的政府懂得珍惜、推廣,就不設實際了。

▶️ 延伸視頻:莫理斯:解讀法國「怪盜亞森羅蘋」的現代致敬劇集《Lup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Lizx57hfTA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