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舅父回到廣州校園後,全國大武鬥已經進行得如火如荼,對在廣東省的港澳學生來說,最戲劇性、也最亂的武鬥高潮,和廣東大領導陶鑄被打倒有關。

之前說過,廣東從來都是中國最接近「外國勢力」、思想最開放的地方,在中央集權者眼中,就是有濃厚地方主義色彩,因此就算是廣東省的「土共」,也不容易獲得中共高層信任,往往視之為地方諸侯,差一步就是「粵獨」。香港的傳統左派機構不少和地下黨有聯繫,長期和廣東的中共幹部關係密切,而早期的中共廣東領袖如馮白駒、古大存、方方等,在中共建政後,卻都先後被「地方主義」名義打倒,背後的最大後台、廣東梅縣客家人葉劍英元帥也長期靠邊站。毛澤東選擇來加速廣東土改的中央大員是陶鑄,因此與上一代廣東土共相熟的香港土共圈子,普遍不大喜歡此人。

陶鑄主政廣東省十多年,除了批鬥地方主義廣東土共、大搞土改鬥爭,另一個影響香港深遠的決定,就是默許大量大陸人在大躍進後逃到香港,即「大逃港」。不同人對這段歷史有不同理解,有認為是陶鑄沒有能力解決糧食問題,唯有讓剩餘人口「投奔自由」;也有相信官方說法,認為陶鑄是故意加大對港英政府的壓力,進行「戰略試探」。無論如何,陶鑄作為毛澤東信任的人,一直走極左路線,因此在文革之前就被調到中央政府,並在文革初期被急速提拔為政治局常委,兼副總理、中宣部長等要職,即全國第四號人物。

根據一些文革回憶,陶鑄成為常委,還是江青建議、讓他來壓鄧小平的。但陶鑄高升後對江青等人並不賣帳,和林彪、周恩來的關係卻不俗。「中央文革」提出全國奪權,去打倒地方領導、建立「人民公社」,希望保住廣東下屬的陶鑄反對,最終導致陶鑄在1967年1月倒台,距離他成為四號人物不過幾個月。同一時間,江青、張春橋等在大本營上海成功實現了奪權,然後奪權風氣就蔓延全國,包括陶鑄大本營的廣州。

結果,當時廣州展開了規模驚人的大武鬥。陶鑄雖然被打倒,但在廣東十多年,關係自然盤根錯節,最終陶鑄支持的趙紫陽同樣被鬥倒,主政廣東的換成林彪親信黃永勝上將。舅父的同學回憶,當時廣州的武鬥已經與紅衛兵的行動沒有多大關係,根本是兩派軍警赤裸裸的奪權戰爭,公安局分裂成兩派,大舉「武裝鬥爭」,天天動刀動槍,「戰況」非常激烈,也有參與的學生因此被殺,不知被草草埋葬、還是成為飄落香港的浮屍。

這場武鬥開始後,舅父擔心人身安全,就很少再回到校園,常常躲在《大公報》那個廣州聯絡辦事處「二聯」,性格也越來越孤僻。

▶️ 延伸視頻:傳統左派元老後人吳力波:香港學生文革上山下鄉的故事(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V8VyjlxTE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