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談及民族主義理論,英國的民族主義理論學者史密夫(Anthony Smith)是當代公認的一大權威。根據他在《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的論述,民族主義國家形成的其中一個主要路徑,乃「從殖民地到民族」(from colony to nation),許多亞非前殖民地形成的國家,都屬於這個類型。[1]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不少殖民地對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歧視、壓迫,從而構成本土民族的認同,爭取獨立,繼而成為民族國家,即「從殖民地到民族」的常見過程。

史密夫對民族主義的各種立場,有詳盡的論述與批評,他認為「民族」的構成,必須是「一種為某一群體爭取和維護自治、統一和認同的意識形態運動,該群體的部分成員認為,有必要組成一個事實上的或潛在的『民族』」[2]。換言之,民族的自治、統一和認同,皆是非常重要。史密夫不單純視民族為統一的整體,一如杜贊奇,反對將民族和前現代二元對立的判斷,主張民族和前現代的族群認同是息息相關的,並且認為現代民族國家之中,有許多「族群共同體」並存在內。因此,民族國家實乃「民族的國家」,其定義為「以民族主義原則確立合法性的國家,它的成員擁有很大程度民族的團結和整合(但不是文化上的同質性)」[3]。這點恰能和香港身份認同多族群的國際港口特色,互為印證。

然而放之於香港歷史,英國殖民主義雖然也不會沒有任何壓迫性,但基於我們談及的國際自由港、間接管治的設定,加上中國大陸母體相較下的相對落後、而且更獨裁,反而長期並沒有明顯產生「從殖民地到民族」的身份認同醞釀,只是香港本身的國際獨特性,讓其醞釀了別樹一格的身份認同。直到1997年主權移交後,中國大陸對香港的政策反而有明顯打壓本土色彩、乃至再殖民的傾向,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大增,吳叡人筆下的「香港民族」概念,雖說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洗煉形成,卻屬於一個特例。吳叡人指出,香港是「史密夫路徑」的特殊個案,在港英統治開始形成「民族雛形」,但還是要到中國大陸統治之下,才開始步入大熟的新階段。在這一新階段,香港本土主義者以政治行動、論述介入宏觀歷史,逐漸成就香港共同體的完成。

吳叡人上溯香港的殖民歷史,指出港英殖民政府的長期統治,創造了一個以香港、九龍與新界為領土邊界的「準主權領土國家」(quasi-sovereign territorial state)的制度形式(institutional form)。他認為,香港人的本地身份認同其實早在十九世紀末已經出現,那時候,許多在港的富有華人開始視自己為此地的永久居民,並且是一群特殊的華人,不同於他們在中團大陸的同胞。經過辛亥革命和l920年代的革命民族主義後,尤其是在1925-1926年省港大罷工期間,他們的造種歸屬感更形強烈。不過,人口中其他階層的人,則要待到1960-1970年代,才開始對香港產生更加強烈的認同感。[4] 即使港英殖民政府未有完成香港的民主制度,但積極推動香港人身份認同的政策,整個1970-80年代,就是香港住民土著化與香港身分認同,形成與穩定最關鍵的時期。

吳叡人有關其以「香港民族」演繹香港人身份認同論述的最有爭議之處,同時也是最大難題,在於民族主義的理想典範,普遍都是建構於土地,並在土地上爭取自治或獨立,達到最終立國的終極目標。史密夫亦曾探「民族及民族主義能否脫離土地」這問題,而經過反覆推論,他最終指出「民族至少在相當的一個時期,必須通過擁有故鄉,來把自己構建成民族」[5],然而民族主義者不一定要求立國,而是可以有眾多目標,比如民族的統一,甚或單純的身份認同。因為在他看來,民族主義有四個神聖元素:相信族群的被選擇性,依戀一片神聖的領土,共享「黃金時代」的記憶,及崇拜「光榮的犧牲者」。[6] 不過,這四個元素證之於各地民族歷史,常有分配不平均的現象:有些民族較為強調領土,有些則以象徵物、記憶、神話等為重。喪失上述四點其中的某一元素,或會影響其民族向心力的強弱,但並非絕無可能。吳叡人的「香港民族」概念成型、置身於網際網絡的世代,未來充滿各種可能,理論上,也自能以其他元素或方法,填補暫時喪失土地的空缺。

[1] 安東尼·史密夫著,葉江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50。

[2] 安東尼·史密夫著,葉江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0。

[3] 安東尼·史密夫著,葉江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7。

[4] 高馬可著,林立偉譯:《香港簡史:從殖民地至特別行政區》,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頁7。

[5] 安東尼·史密夫著,葉江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3。

[6] 安東尼·史密夫著,葉江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49。

▶️ 延伸視頻:吳叡人:香港人這個「想像的共同體」,如何繼續走下去?(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E4WkPRjzjs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