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日前不少朋友都在討論「文人稿費五毛爭議」,非常熱鬧,但看見不少討論越來越有情緒,總覺得甚為可惜。值得思考的其實是另一問題:為甚麼這類本來很小眾的討論,還甚麼會有出乎意料的廣泛關注?延伸思考:《港區國安法》通過後,香港人都在「爭論」些甚麼?

這些問題,自然有結構性答案。

在極權社會,紅線收緊,政治無可討論,而且任何在邊緣可能觸及「敏感」議題的討論,同樣會被審查 / 自我審查。但與此同時,「獨裁者2.0」模式依然會開放被閹割的公共空間,希望公眾「討論」,去證明社會很「自由」,這也是「完善議會」不少豬仔議員嘗試試驗新角色的背景,只是無人願意理會他/她們罷了。這樣的限制下,可以討論的,自然是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瑣事,或無中生有的「大事」。此所以「Mirror」作為關鍵字,會忽然取代了所有吸睛,「豬肉威威」可以成為大報頭條、又轉瞬收皮,假如誰可以論證「阿媽唔係女人」,自然可以成為一日紅人。

而對「留下來的人」而言,就算是建制派,也會希望得到「敢言」的光環,但顯示真正獨立思考又風險很高,最安全的做法,自然是對小議題放到最大,對一絲一毫都詳細分析。結果,在扭曲的社會,不可能有人討論真正關鍵的大事,台海危機、中美關係、中國管治模式之類,這些都是「妄議中央」,長篇大論、引經據典的,只可能是政權覺得無關痛癢的事,與及種種訴諸人性黑暗面的陰謀論。人的attention spam是有限的,政權正在落實的「新政」,包括各種各樣重新劃分勢力範圍、既得利益的結構性貪腐/尋租,就不會有任何關注。

根據中共鬥爭心法,矛盾是存在的本質,一切都是二元對立。多麼雞毛蒜皮的討論,都會有對立面出現,有對立就可以製造矛盾,不少陳年宿怨、人事糾紛,或茶杯裡的利益,就可以被重新放大,去取代真正的敵我矛盾。就算對這類討論本身不感興趣,只要表達類似「世事給我看透」的犬儒,本身也會製造另一種對立。到頭來,沒有討論會有價值,也沒有任何贏家。

另一方面,由於缺乏了足夠critical mass去討論認真宏大議題,加上社交媒體言演算法的推波助瀾,連在自由地方討論這類題目的空間,也會比健康的公民社會更容易落入最平面的套版觀點。發展下去,上述各種原因結合,民智就會出現返祖現象。

做好本份,知易行難,談何容易。

▶️ 延伸視頻:練乙錚新書《驚心集》對談:海外香港人的宿命,正在重蹈海外民運覆轍嗎?(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mU1uyfrjA8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