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外婆有七兄弟姊妹,她的四弟是復員軍人,參加過韓戰(即所謂「抗美援朝」),但整個經歷,同樣是大時代特殊時空下才會出現的糊塗賬。

從前每次讀到韓戰歷史,關於「中國人民志願軍」時,就產生一連串疑問:百多萬的「志願軍」自然不可能都是「志願」,但與此同時,是否全部都是中共正規軍換了另一件制服就上戰場?似乎也不是。烏克蘭戰爭後,才令人發現俄羅斯軍隊的作風,確是和中共一脈相承:在東烏克蘭的「民兵」,不少固然是俄羅斯正規軍或退役軍人,但此外也有剛從烏克蘭俘虜的「起義軍」被派回戰場送死,還有少數東烏人真的參軍來「保家衛國」, 動機卻是為了一份軍餉。

參加韓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也是大同小異:主力是林彪的「四野」,因為熟悉東北地形,但林彪拒絕指揮,換了空降的彭德懷,而四野是中共軍隊在內戰的王牌軍,韓戰正好予以消耗整頓。此外,不少志願軍成員都是「投誠起義」的國軍,他們被派到韓戰當人海戰術的砲灰,自然慘無人道,但留下來也很可能難逃鎮反、肅反、反右一類運動。韓戰不少投降的「志願軍」,都有國軍背景,就毫不為奇。

同樣需要消耗的,還有「舊中國」敵對階級的家庭成員,這就是四舅公的故事。話說外婆的父親本來是祖業大家族的掌櫃,太平盛世時是一家之主,但中共奪權後摧毀了一切「封建」宗族和資本主義企業,他除了失去一切,也沒有其他謀生技能,只能在「新時代」接受改造和配給,還要時刻憂慮被批鬥(後來也確實有不少成員被批鬥)。這時候,如何養活一家九口就是大問題,除了外婆和她母親到了香港,其他弟妹和外婆的父親,都留在重慶。

這時候,就出現「抗美援朝」的志願軍全國招募。本來以為「志願軍」不過是將現有士兵派過去打仗,家人回憶,原來還真是去到全國家家戶戶「招募」的。雖然決定派軍打仗時非常倉促,但中共最擅長「白事當紅事做」,無論最初有沒有這樣的計算,很快就發現,戰爭動員是一個「清除舊勢力」的難得機會。於是中共的基層組織,用「抗美援朝」的名義,進行了逐家逐戶的變相人口普查,深入最基層的旁枝末稍「招募」,同時考察各家庭狀況與與成份。這種組織工作,正是國民黨在大陸時代所不及的(但國民黨到了台灣,就汲取教訓,學得似模似樣)。

外婆的父母一家接到「志願軍招募令」,在組織基層幹部「曉以大義」下,覺得送兒子參軍可以一舉數得:一方面可以減輕生計負擔,反正大家庭沒有了舊收入來源,正在徬徨無助,總不能全部依靠在香港的外婆接濟,而加入「志願軍」起碼被軍餉照顧,假如大難不死,還可以成為「復員軍人」,「階級成份」就可以提高。另一方面,在國安法式群眾壓力下,如果本身已經「階級不純」,組織派人上門招募還不回應,自然「後果自負」,這種勒索式「抽壯丁」政策,加上在一貧如洗的社會,自然要多少人、有多少人。假如在今日上海要找一孩政策下的「志願軍」上前線,就算有嚴刑峻法,有辦法的人不「潤」才怪。

外婆一家本來派了三舅公、四舅公參加「志願軍」,三舅公因為身體狀況出了問題中途折返,四舅公就成功加入在參謀部,避過了最前線(畢竟是讀過書的大家族子弟),戰後幸運地存活下來,雖然不見得社會地位大為提升,但起碼他本人有了復員軍人身份,抵銷了家庭出身「問題」,才成功娶得太太。但他的家庭並沒有因此而受惠,因為出身問題、政治問題、外國聯繫、台灣聯繫等,依然「應」批鬥的繼續批鬥。大家庭的樞紐反正是政權「去組織化」的眼中釘,對四舅公而言,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

▶️ 延伸視頻:范疇:台灣Vs中共,如何出奇制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I3zEhEssP8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