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負責打通國際資本和本土社區的買辦除了香港開埠早期的蜑家人,另一大來源是混血兒,象徵著另一種典型的「香港故事」。這方面最成功的案例,自然是何東家族。

何東的父親是猶太裔荷蘭人,生母為華人,在父親離開香港後,母親就獨力撫養他。何東是第一代香港歐亞混血兒,受中國文化薰陶,並自居中國人,但和華人打交道之時,卻又每每強調其西洋文化淵源。何東幼年入讀私塾,稍長後轉讀「香港第一官校」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接受西方教育,畢業後加入廣東海關,初步建立了人際網絡及學習國際貿易操作。他的一生,基本上反映了早期香港的發展軌跡,走過的道路與香港、中國及英國之間的來往息息相關,是窮小子白手興家的經典。

在20世紀初期,香港的情況頗為動蕩,除了反英、反殖運動相繼爆發以外,英國人在香港不過佔少數,種種問題引起英國官員的憂慮,既擔憂華人的可靠程度,間接管治原則下,亦是人手不足。於是,像何東這樣的混血兒就有了冒起的機遇。一來他們遭受歧視,缺乏華裔宗族支持,只能以自己的力量維護權益,而給他們工作,就讓他們的地位得以穩固;二來混血兒擁有多語能力,同時又了解中國文化,可說是充當買辦的不二之選。結果混血兒後無退路、無家可歸的先天缺陷,反而變成了他們在香港的優勢,這一點要回到買辦制度的歷史上。買辦其實是外資洋行在華經商時,為了降低經營成本及投資風險的一種特殊設計,正因如此,能獲委任為買辦的人,一般要得到洋行大班的信任,必須要有良好信譽,並繳交為數不少的擔保金,以防他們為逃避責任或為謀取個人私利而挾帶私逃。

當時不少香港華人都有回到祖籍「落葉歸根」的想法,不過視香港為短期工作賺錢的暫居地,但何東、何福及何甘棠三兄弟在香港斥巨資籌建大屋,以港為家的想法十分明顯,也藉此讓洋商們更信任他們。不過,就算何東得到洋人信任,港英政府當時的一些政策,仍然讓他無法享受西方人的同等權利。例如在1904年,港英政府通過《山頂區保留條例》(The Peak Ordinance),規定華人及非英藉人士不得在山頂居住。當時的港督盧吉(Frederick John Dealtry Lugard)明顯對何東不信任,曾致函英國殖民地部講述一宗與何東有關的房產爭議,並居然在公文說起小道消息的蜚短流長指「傳聞是由一位何仕文先生和一個中國女人所生的私生子。」[1] 由是之故,港英官員、立法局正式「定性」何東是個華人,並擔心華人如果住在山頂高於港督的住所,地位便會凌駕於港督之上。歷史學者高馬可指出:「富裕華人和歐亞混血兒對種族歧視的通常反應,是創造專屬於他們的社交世界。這些領袖常自視為一個特殊階級的一員,有別於其他本地華人,也不同於中國大陸同等階級的人物。」[2]

受到歧視及提防以後,何東才決定清晰自己的對外身份認同,努力成為華人領袖,然後成為最高地位的華人。這時候何東自稱「我的位置就如伍廷芳博士一樣,我亦是香港出生、長大,雖然香港屬於英國人統治,但我從來沒有失去對自己祖國的熱愛,我仍是一個中國人,亦不會以身為中國人而感覺恥辱。」[3] 與混血兒擔任買辦的優點及競爭優勢類似,由混血兒擔任華人領袖,對雙方都有一定好處。從統治者角度出發的話,與一位身為華人領袖的混血兒溝通比較容易,也相對有安全感;從華人角度出發,以「半唐番」做自己的代表卻是社會流動的暗語,因為他們能打通與上層的關係。於是,這就如同何東的女兒何慧姿所說的,香港華人不會公開排斥他,儘管在婚姻上依然有障礙,但至少在社會場合都不敢、或不會公開有負面情緒。在這種環境下,何東家族成為了高級華人、華人代表,最終也成為打破《山頂區保留條例》的首例,於是才有了山頂古蹟何東花園的出現。[4]

何東家族可說是個買辦家族,除何東、何福及何甘棠三兄弟乃渣甸洋行的買辦以外,其眾多子姪亦曾擔任買辦工作。例如何世榮、何世儉是匯豐銀行的買辦,何世光、何世奇在沙宣洋行任買辦,何世卓、何世華則在有利銀行任買辦,其他如姻親羅長肇、羅長業、黃金福、謝家寶、蔡立志等,均曾任不同洋行的買辦。[5] 他們奔走於華洋之間,構成一個網絡廣披的買辦家族,也協助奠定了香港遊走中外的國際地位。

本章小結

在這章裡,我們探討了香港成為國際都會的重要背景:各種各樣的國際資本如何通過不同背景的商人,建立連結不同地段、族群、業務的商圈,這幾乎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案例。由英商、歐商、美商等進入香港的目的與途徑,以及他們在香港獲得利益的方式開始,我們再介紹了猶太人、亞美尼亞人、帕西人三大跨徑商業族群對香港的貢獻,其後我們沿著時間線分析了各種華商如何植根香港,最後談及蜑家人和混血兒的屬性,如何令香港的買辦階層發揚光大,並逐漸孕育出香港人靈活游走於各種強權之間的身份認同和能力。從資本的流動與強權環伺的情況下,香港這座港口城市挺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並在二戰後轉型為國際大都會,今天我們討論香港時,大抵都使用回溯式的方法想像香港人究竟是甚麼。在下一章裡,我們會沿著安德森與杜贊奇的理論,揉合以港口與海洋作為出發點的論述,觀看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如何與國際身份合二為一。

[1] CO (Colonial Office), Leasing of Houses in Hill District to Chinese, 10 July 1908
(Hong Kong: Public Records Office), 364.

[2] 高馬可,《香港簡史》。

[3] 鄭宏泰、黃紹倫:《香港 大老:何東》,香港:三聯書店, 2007,頁195。

[4] 同上。

[5] 同上,頁219。

▶️ 延伸視頻:國際梟雄第三集:何東爵士 (六之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H2ptqkyzwY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