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如果香港華商中的廣東幫,可算是香港原住民以外文化最接近的本土派,福建幫在南洋、日本商圈發展的時候來到香港,港英政府的國際淵源,也帶來了其他華商派系,例如來自中國大陸本來最國際化的上海,以及同時以英屬南洋殖民地為根據地的南洋派。末代港督彭定康的政治顧問著有《官商合謀》一書,談及英國有意識地在1949年拉攏上海幫,既是希望完全吸納本來在上海的國際資本,也是「以華制華」的手段,以上海資本家制衡本應最容易在香港坐大的廣東幫,這可謂英國殖民管治的一貫手法。在八十年代以前,無論是親共的廣東商人霍英東,還是白手興家的潮州商人李嘉誠,整體而言,其實都沒有「上海幫」在香港政壇的集體影響力。

上海商人在中華民國管治中國大陸的時代,已經一直把視野同步放在香港,明白兩者是類似「雙城記」的共生關係,例如上海商業銀行創辦人陳光甫的日記就曾寫道:「香港有好港口,好政府,捐稅不高,在英國Empire Preference(帝國關稅優惠)之內,容易對華對日競爭,與中國市面近,還有東南亞國家如新加坡、暹羅等。」[1] 1949年前後,中國共產黨贏得國共內戰,中國大陸商人爆發了大規模遷港潮。中國變得接近完全封閉,本來的國際都會上海本來還以為有類似「一國兩制」的「公私合營」安排,但也在1951年後打回原型。

面對大時代,上海商人大約分成三派。一派像是新申紡織榮家一類的紅色資本家,決定留在中共治下,雖然在反右、文革等階段也長期受到打擊,但終於在改革開放時代守得雲開,榮毅仁更成為代表紅色資本家的國家副主席,其子榮智健的中信泰富則以香港為基地,將「白手套」角色飾演的淋漓盡致。另一派如遠東徐家、大隆嚴家等,跟隨國民政府遷都台灣,完全切斷對大陸的商務往來。而對國民政府及中共都抱不信任或懷疑的,則大多到了香港,主要為航運及紡織的巨頭,例如董浩雲、安子介、唐翔千等,但當中其實大部分「兩邊押注」,雖然人在香港,卻讓一些家人留在中共治下的中國大陸。因此,這階段來到香港的上海商人雖然是逃避共產黨而來,但普遍擁有頑強生命力,也有上海商人獨有的敏銳觸角,始終維持能夠對沖政治風險的狀態。無論如何,英屬香港成為上海淪陷的最大贏家,就像新加坡成為2020年《港區國安法》改造香港後的最大贏家,進一步加強了香港商圈的國際連結,並再次讓香港的國際營商環境起波瀾。但到了香港自身遭逢巨變,期望這些上海家族為香港而戰,自然不設實際。

香港特區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和父親董浩雲,就是「上海幫」在港遊走的典型例子。早在1940年,董浩雲在上海創立中國航運,與各方勢力都有交集,並在中國內戰時期處理南北通航事務,直到共軍渡長江後,就離開中國大陸,前往香港。他的公司本來仍然留守上海,由副總經理鍾山道主持日常工作,主要任務除了觀察和了解新政權的態度,也是尋求雙方有無合作之可能,而董浩雲也一度有意向中共投誠。然而董浩雲兄長董兆豐對上海易手後航運業感到悲觀,加上航運前輩盧作孚在中國大陸下場悲慘,令董浩雲多次拒絕中共拉攏。此時中國航運公司旗下的主要船隻,已經相繼南下到了香港及台灣,留在上海的船隻只剩拖輪一艘。在1950年代,美國第七艦隊駛進台灣海峽,再加上韓戰,東亞的局勢更為複雜。董浩雲終於決定倒向台灣,讓中國航運公司總公司搬遷至台北,並易名為中國航運有限公司。不過董浩雲也留有一手,選擇歸邊之後,也在香港積極拓展航運王國,將來港之新船劃到「金山輪船」名下,處於台灣直接影響範圍之外。後來金山改名東方海外,也就是董建華後來著名的家族業務。[2] 到了董建華的一代,雖說是因為東方海外在破產邊緣被中共「白手套」挽救,而巧妙地改換門庭,但上海商人本來就避免徹底一邊倒的本能,還是對董建華最終意外成為香港特首大有關聯。

本來有資格成為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的其他商界代表,例如唐翔千之子唐英年,田元灝之子田北俊,都是典型「上海幫」要員,在港英政府備受禮遇,也在「上海幫」江澤民主政時期如魚得水,直到習近平成為中國國家主席後,才與中國大陸上海幫命運相連的暫時被打壓。

至於「南洋派」代表人物則有邵逸夫兄弟、胡文虎兄弟等。邵逸夫生於上海,後來協助兄長天一影業的南洋業務而長駐南洋,天一影業在戰前搬到香港,戰後原本在新加坡主理邵氏兄弟的邵逸夫,也在1957年到香港發展邵氏香港,成為一代影壇大亨。1965年,利孝和、邵逸夫、余經緯籌集英美為主的資金,投得香港的免費電視牌照,邵氏出任無綫電視董事局行政委員會主席,被香港左派視為「歐美外國勢力代表」而大加撻伐。在這段時期,香港演藝界因為邵氏淵源,經常與東南亞英國勢力範圍互動,當時邵逸夫在兩岸立場則親中華民國,例如在1971年曾率香港影界代表團一百餘人到臺灣參加亞洲影展,同時到總統府向蔣介石致敬。但是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邵氏則以慈善事業貢獻中國大陸,除了捐錢保育敦煌石窟,更巨額投資大陸高等教育,使「逸夫樓」遍及全國。在南洋有不少產業的胡文虎兄弟的下一代胡仙,也一手把本來親台立場的《星島日報》拱手賣出,均可見南洋華裔商人世家的柔韌身段。

[1] 陳光甫日記。

[2] 《國家前途與個人命運:董浩雲在1949年的抉擇》。

▶️ 延伸視頻:上海生與死,與50年代的「小上海」香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f-BiqpC4-M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