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外婆來到香港時,把母親也一同帶來,和外公住在一起,所以我母親也是和她的外婆一起長大。而當時左派圈子在英屬香港,有自己的「紅色經濟圈」,衣食住行,無所不包,自成一國,絕對是「實質港獨」。

外公、外婆一家,曾長期住在灣仔摩理臣山道南洋大廈,而我小時候,也到過南洋大廈幾次探訪。後來大廈裝修改建,收回業權,成為今日的南洋酒店。

當時南洋大廈的地下,還有一間南洋戲院,經常播放愛國紅色電影。《大公報》員工經常有免費戲票,但母親從來不主動讓我看,她一直很害怕我被政治污染,無論是哪一種意識形態。只是有一次,南洋戲院播放國共內戰的三大戰役電影,母親在家中輕輕說了一句「又有票、但這樣沉悶的電影哪有人看啊」,而我覺得很有興趣,才讓父親帶我去看。那是我對南洋戲院的最深回憶。不過母親對這間戲院很有感情,好像我第一次入戲院也是她帶到南洋,應該是5歲時看動物紀錄片《子貓物語》。

南洋大廈不知是否與南洋商業銀行有關,但南洋商業銀行本身其實也只是一個白手套,背後都是中共,「不用分那麼細」。南商創辦人莊世平是泰國華僑、中共地下黨員,1949年在香港代表中共創辦南商,成為中共在香港走資、融資的重要渠道,而南商最自豪的歷史,就是在香港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雖然只是代理人、白手套,但莊世平一生儉樸,沒有以銀行家自居,始終以黨工身份示人,這在貪官處處的今日中國,卻是難以想像的品德。

南洋大廈住的都是左派中人,而且不是一般員工,基本上都是有一定級別的。除了《大公報》、《文匯報》等家庭,那些長城電影公司員工之類,都是樓上樓下的鄰居,不過印象中,好像沒有聽長輩提過有工聯會那類體系的人在內,大概南洋大廈住的都是文化人,以「便於管理」。左派圈子自成一國的安排,可以說是方便聯絡感情,可以說是方便在「敵營」保守秘密,但也可以說是方便互相監視人質。

由於上班是同事、下班是鄰居,公餘娛樂也是全家、全大廈一起,那時候的《大公報》確是很像一個大家庭,互相都會稱呼叔叔阿姨大姐甚麼之類,那些三姑六婆的私隱、秘辛、不可告人的秘密,自然也是每日茶餘飯後的話題。加上《大公報》有一個非常懂社交應酬的社長費彝民,對每一個員工的家庭狀態瞭如指掌,他們一起成長的一代人,自然相互間也培養了深厚感情。例如我母親讀書時,就為住在樓上的陶傑補習過英文。

不過這樣的全天候近親繁殖,自然也有很令人窒息的一面,例如聽過以下一個故事。話說六七暴動之後,左派人心渙散,不少高層覺得被騙,不約而同用盡一切辦法,要把下一代送出國,脫離這個圈子。這事人人心照不宣,卻又不能公開說,特別是不能對某些人說,因為有「紀律問題」。率先出國的是劉天蘭的哥哥劉天均,而他離開香港後半年多,他在《大公報》工作的母親依然故意不把他的房間收拾,裝作兒子不過是外出遊玩。果然,有一天一位高層登門造訪,其實是突擊檢查,問「天均去了哪裡」;他母親早有準備,就帶高層看兒子凌亂的房間,說編好的故事。這位高層是誰,之前出場過,就不直言了。

▶️ 延伸視頻:傳統左派元老後人吳力波:香港學生文革上山下鄉的故事(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V8VyjlxTE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