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英國王室的故事,說之不盡,電影《日不落奇緣》(Victoria and Adbul)是其一。

電影講述19世紀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與印度僕人Abdul Karim的情誼,除了有一個相當有趣的時代背景與切入點,也有顛覆歷史功能。由於這位印度「孟師」(Munshi,老師之意) 的日記、事蹟,絕大部份被繼任國王的愛德華七世銷毀,近年才重見天日,維多利亞女王晚年先是寵幸布朗、然後偏信「孟師」的經歷,也就有了延續性,足以成為一朝野史。但電影似乎並非真的要述說歷史,而是要藉助「他者」視角,借古諷今,儘管諷刺的地方很subtle。

街頭智慧對權貴的魅力

電影主角印度人「孟師」雖然贏得女王歡心,但整個角色設定,異常不討好,屬於典型小混混,而且是沒有江湖道義的那種小混混。他低下階層出身,因緣際會,因為身高,而被選派到英國進貢寶物,受到女王青睞,而成為內廷一員。對深閨的老年女王而言,這位印度小混混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新鮮感,既瞭解了一大片未知大陸的人和事,也接觸到有異於那些身旁英國貴族的街頭智慧。但「孟師」在電影已經不是一個忠僕,根據正史,更是充滿偷雞摸狗的記載,例如會要求女王封賞其父親、朋友,有偷竊大內珠寶「斷正」的紀錄,也不時在女王面前大發偉論「干預朝政」。電影甚至講述他有梅毒,卻自居品行端莊。

為什麼女王喜歡這樣的人,才是導演希望表述的思想:她很寂寞,正如一般名成利就的人,卻要自我孤立在圍牆之內,越來越離地,距離現實世界越來越遙遠。那種孤寂的感覺,恐怕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維多利亞身為「日不落國」女王,其實沒有太多實權,也沒有太多自由,天天都被宮廷的繁文縟節折騰,忽然遇見一個來自東方的「韋小寶」,堅持恩寵他,似乎也有一種惡作劇的快感。而在印度人當中,循規蹈矩的人不會懂得這樣獻媚,民族主義強的人會討厭英國殖民者,唯獨這位「韋小寶」,卻能在夾縫中生存,配合了女王的心理狀態,才成就了一代傳奇。

他者視角:種族歧視還是階級歧視?

這位「孟師」眼中觀察的英國,就像《波叔出城》通過虛構「哈薩克人」身份觀察美國一樣,目的不是講述印度,而是諷刺英國上流社會百態。當女王身邊親信不斷投訴「孟師」行為不檢時,女王的對白最精警:「那和你們有甚麼分別?」這才是電影的精髓。女王一家由王儲以下,都是公子哥兒、離地淑女,一方面喜愛玩樂,另一方面又要道貌岸然,他們和「孟師」之間的「權力鬥爭」,本質上其實是階級矛盾──貴族不滿被草根滲透,種族歧視,只是一個幌子。

「孟師」來自印度的反英同伴,被誘導供出「黑材料」時,對愛德華七世等發出的諷刺,一針見血:「孟師和你們一樣,希望獻媚,懂得逢迎,知道爭取機會,結果他按照你們的方法,勝過了你們,可見大英帝國,終不能持久」。這種兩面三刀、不流血奪權、靠官僚程序殺人的手段,的確是英國貴族的看家本領,被無數英國培訓的公務員繼承。而「孟師」沒有這樣的訓練,卻憑個人機智和觀察能力,適者生存,在深宮中存活下來。不知這算是「英國文化」的成功,還是失敗?

維多利亞女王的「印度牌」

不過維多利亞女王畢竟見過世面,也有歷史視野,寵信一個印度小混混,自然不可能沒有其他政治意識。「印度牌」對維多利亞本人而言,十分有用:印度本來是英國東印度公司間接管治,結果爆發了1857年的反英大起義,此後英國決定正式廢除印度的蒙臥兒帝國,讓英女王兼任「印度女皇」,施以直接管治。「印度女皇」這頭銜,一來確立了大英「帝國」身份,讓維多利亞名正言順的成為管治「帝國」的主人──而不要看輕「帝國」這名詞,英國本身只是一個「王國」,但主要競爭對手德國統一後,由於是眾多「王國」、「侯國」的統一,卻成了一個「帝國」,德皇成了「Kaiser」,比「王」要高出一級。德皇只是維多利亞的直系後輩,卻比英王威風,唯獨成了「印度女皇」,才可以平起平坐。

對維多利亞本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她在管治中期,自從丈夫阿爾伯特親王早逝,就長期消失在公眾視線,成了深居簡出的「黑寡婦」。這段時間,共和主義勢力急速發展,加上不少歐陸王室(例如法國)都被推翻,英國王室能否存續,也一度出現問號。維多利亞晚年重獲支持,一來因為年紀大、資歷深,到了不斷刷新管治紀錄,獲得的支持也越多;二來在賢相狄西里鼓勵下,開始重新參與公眾活動,得回公關分數;三來英國國勢如日方中,女王作為超然於政客的存在,在國家擴張時,也確實有效壓抑政客的個人野心。而「印度牌」,在這些因素當中,都是不可忽視:通過成為「印度女皇」,維多利亞的地位提高了,「君臨萬邦」的公關價值加強了,她本人學習烏爾都語來籠絡「朝貢者」的需要也出現了。共和主義的勢頭,就慢慢被壓下來了。

印度人的崇英情結

那麼「孟師」侍奉維多利亞女王,在印度民族主義角度,又是否算是「印奸」?不少左翼、自由派評論不喜歡這齣電影,認為電影美化了殖民主義,把英國管治印度的殘暴一面按下不表,卻通過「孟師」,演繹印度人對英國的感情。雖然有那位反英穆斯林的角色點綴,以示「政治正確」,但主旋律還是充滿「崇英情結」。

然而這種情結,難道就不存在嗎?自然不是,只是並不等同「戀殖」罷了。印度人民通過不同抗爭模式,由非暴力到暴力,總算成功爭取獨立,對英國殖民者剝削、殘暴的一面,不會一無所知。但與此同時,今天印度卻很以身為「英聯邦內最大國家」為榮,對「印度帝國」的歷史不會一筆抹煞,反而愛宣傳今日英國文化滲入了大量印度精神,結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英印共同體」。若在「孟師」的年代這樣宣傳,自然是空中樓閣,但這畢竟是21世紀的電影,今天英國南亞裔的實力,以倫敦市長為代表,已經有目共睹。電影中的「孟師」雖然刻意奉承女王,卻也不是沒有自己的創造:他不時提供虛假故事、片面資訊,以誇張的方式介紹印度文化,其實既是嘲笑、利用了當時英國人對遠方的無知,也是另一層面的對英國的改造。這種精神,與今日印度精英提起英國的態度,如出一徹,若一切都非黑即白,世界可以很簡單,但那就不是真實的世界了。

▶️延伸視頻:The Crown 的戴安娜、卡米拉、查理斯三角關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OAft1Q_IYA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