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二戰過後,香港的歷史發展與自由港政策之間緊密相關,令香港被建構成獨一無二的國際都市。但這一切,並非必然。

在國際關係理論,「自由港」概念來自《關於簡化和協調海關業務制度的國際公約》(又稱《京都公約》),它的定義是「自由區」,意思是「指一國的部分領土,在這部分領土內運入的任何貨物就進口關稅及其他各稅而言,被認為在關境以外,並免於實施慣常的海關監管制度。」[1] 換言之,在該地區的人員、貨物以及資金,都能自由進出,而政府不能採行政手段對此進行限制。

具體而言,自由港有以下三個涵義:
(一)港口是其主要載體。顧名思義,自由港的產業,要與港口的特色有所結合,其產業結構的發展要以港口為核心,包括交通運輸與貨物中轉、船隻維修等產業,去支援港口的運作。為了強化該港口與其他地區的聯繫,產業結構往往升級為第三產業,包括金融、旅遊、各種服務業等,都會成為自由港的延伸。
(二)自由港必須建立對外貿易,包括轉口貿易、工商業務與銷售等,甚至發展旅遊業,總之不可以只存在內向型經濟體。
(三)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在該區域,人員、資金與貨物的流動不受一般稅務限制,可以自由進出,以方便貿易進行。[2]

基於上述定義,自由港不但是與港口城市與內陸城市連接的樞紐,還具備了自由開放的元素,這就是香港「自古以來」的為邦之道。發展下來,這類港口城市的成員通常來自世界各地,讓城市具備了文化多樣性,不會接受由上而下、劃一規範的單一文化主導。[3] 此外,在第二章我們提及過社會學學者薩森(Saskia Sassen)的國際城市(Global City)理論,也是自由港建立的關鍵:她認為全球經濟是一個由不同國際城市之間組成的貿易與金融網絡,而一個國際城市之所以成功,首先要能夠容納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和企業、可以設立據點來進行全球貿易,從而建構成國際貿易的集散地。以上元素,都能令當地聚集專業人才,從而逐步推動經濟轉型為知識型經濟。[4] 另一方面,隨著國際交流的頻繁、以及通訊科技的進步,國際城市不但會擔當國際貿易的集散地和樞紐,更會成為資訊蒐集的據點。這些在香港身上彷彿理所當然的特徵,其實都是經過千錘百鍊、通過不同人由下而上的共同努力,加上英國貫徹始終的自由港政策,才能出現這個奇蹟。

在英國取得香港島後,港英政府第一時間就開始實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將香港建構成一個自由港,並明白這是儘快與鄰近的廣東、澳門等港口競爭,並有十足把握勝過它們的不二法門。由於香港的地理環境、以及亞太地區的政局發展,當香港的自由港名聲逐步傳開,各國商人都知道在香港做生意,都遠遠比在廣州、澳門少繁文縟節(澳葡所行的大陸法法律也不利外人進來經商),稅務簡單得多,也鮮有各種各樣灰色地帶的額外開支和交易成本,這些優勢,依然是到2020年《港區國安法》通過前香港維持國際地位的最大憑藉。

香港開埠後不久,大量人才、資金就開始源源不絕流入香港,再加上港英政府的持續政策改革,每次都令香港比鄰近商埠更簡單運作,對來自世界各地、包括大英帝國以外的商人一視同仁,美國、日本、歐洲大陸、各地華商都聚集到香港,令香港逐漸扮演了亞太貿易樞紐的角色。而在港英政府「積極不干預政策」的精神推動下,雖然有時還是會對個別方針有所干預,但大環境對營商社群傳遞的訊息是非常清晰的,他們在香港進行的經濟活動擁有極大自由,港英政府在貿易、投資、企業經營與融資上,都沒有嚴格的限制。[5] 由於各地人員與資金的流動亦不受限制,港元能與其他貨幣自由對換,外國人與香港人在出入境方面亦來去自如,甚至無數港英政府的監控對象、眼中釘亦如是,世界各地的革命志士、失勢政客亦雲集香港,菲律賓國父黎剎也好、越南國父胡志明也好,雖然他們大都不是來做生意,但對他們的包容,卻意外成為香港作為國際自由港的最有力代言人。這是一個悖論,《港區國安法》一類鐵板一塊的思維,卻是永遠難以理解的。

[1] 國際海關理事會,《關於簡化和協調海關業務制度的國際公約》,1973年。

[2] 王宇, et al. "自由港建設的理論思考與政策建議." 新金融 8 (2019): 30-34; 洪山. "世界自由港的發展及其特點." 對外經貿實務 10 (1996).

[3] Henk Driessen, “Mediterranean Port Cities: Cosmopolitanism Reconsidered.”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Vol. 16, No.1, 2005, pp.129-141.

[4] Sassen, Saskia. 2005. “The Global City: Introducing a Concept.” Brown Journal of World Affairs 11:27 – 43.

[5] 蕭霞,〈香港自由港政策評介〉,《廣西師院學報》,1997年第三期,頁5-8。

▶️延伸視頻:《透視新加坡》版主Eric:新加坡吸走了香港多少資金和人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R2CsAU9ITA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