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我永遠記得第一次到香港中文大學的場景。那時候大概不到10歲。

某天,父母說要夜訪中大,到訪問學者宿舍,外婆也一起去。那時候家住跑馬地,很少過海,也很少夜出,更少夜間和外婆一起外出,於是感到很興奮,也很好奇。父母囑咐:要探望的人主要是見外婆,叫我靜靜坐在一旁就是。

到了中大guest house,我記得接待廳有寫上來賓的名字:「張中棟教授夫人」。張中棟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外婆的堂弟,但如前述,她們家族是把整個大家庭都當作親姊弟看待的,她只告訴我這位教授是她弟弟。到了二人相見,很是激動,原來他們已經有差不多40年沒有見面。

我很久、很久之後才知道,二人重逢的場面,原來具有重大歷史象徵意義。外婆是《大公報》副總經理兼財務科主管的夫人,她也在《大公報》工作;張中棟除了是台灣名教授、以研究胡適和自由主義為人認識,還是台灣黨外民主運動領袖,民進黨創黨成員,被國民黨稱為「四大寇」之一,和施明德、陳水扁、許信良、謝長廷等相熟,是極少數公開支持台獨的外省人,曾被視為「台獨國師」。

那時候兩岸開始解禁,人民逐步自由接觸,國共兩黨的破冰,已經足夠symbolic。但居然是代表中共的《大公報》、與後來代表台獨的民進黨成員在香港見面,雙方還是姊弟,想來也難以置信。我不知道這樣的見面,有沒有為雙方各自帶來麻煩,但我深信他們都是經歷過大時代的人,有自己的方式兼顧政治理念和親情。

這位張教授,就是昨天談及國民黨官媒《中央社》其中一位主管張明熙的長子,張明熙就是我外婆的三叔。他們小時候,都在同一座大宅,渡過最愉快的童年。

究竟他們是怎樣重新聯繫上的?我來到台灣後,不時見到張忠棟教授的遺孀,也就是我的舅婆,才知道以下故事。

舅婆並非外省人,而是來自台灣本土世家,在政府財政部工作,級別頗高,經常對外出差,有一次來到香港。她到香港前,兩岸關係開始緩和,舅公告訴她大姐(我外婆)一家都在香港,幾十年因為互相避嫌而不敢聯絡,現在應該是時候破冰,於是就讓她在香港聯絡外公外婆。但幾十年沒有接觸,地址、電話都沒有,如何聯絡?舅公叫舅婆到了香港,只管打電話到《大公報》,說找我外公的名字就一定找到,因為他是高層。

如是者,舅婆找到外公、外婆,把身上所有美元都交了給外婆,外婆再交給大陸的親戚。舅婆回台灣後,向丈夫告知這家人還在,於是就有了他夫婦訪港相見那一幕。然後,他們重新來往,外婆也到過台灣探望他們,那種團聚的感覺,令她非常愉快。以我理解,他們雖然處於光譜兩頭的最極端,卻從沒有因為政治背景不同,而對感情有任何影響。對比今天輕易為不同顏色而反目的親友,這是極其難得的。

現在我身在台灣,才知道張忠棟教授當年確是叱吒風雲,雖然已作古多年,但談起他,還是令很多綠營中人肅然起敬。以下會簡單講講他的故事。

▶️延伸視頻:吳叡人:香港人這個「想像的共同體」,如何繼續走下去?(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E4WkPRjzjs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