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外婆的三叔張明熙也是1949年後來到台灣,這一房不少後人都在台灣落地生根,和我們聯繫比較多,特別是我到了台灣後,過年過節都會見面。

張家有很多知識份子後人,外婆祖父的子女當中,除了老二張明煒曾是《中央日報》社長,老三、老四都在國民黨官媒《中央社》工作,都先後當上主管級職務,1949年前老三是《中央社》南京總部的一級主管,老四是《中央社》杭州分社社長,張明熙的至交、子女的義父周紹高則是《中央社》福州分社社長。他們眼見中共建政不得不走,自然有其原因。

張明熙進入《中央社》後,多從事編輯、翻譯,抗戰期間隨同政府遷居陪都重慶,不少他的子女都在重慶出生,也和當時流落重慶的全國文化精英念熟。不過對這家本來出身富貴之家的後人而言,戰爭期間,重慶的物資條件自然甚差,也終於開始脫離「離地」生活,了解民間疾苦。抗戰勝利後,張明熙回到南京升職,根據他的兒子回憶,當時他們家住的是國民政府指派的官邸,配有黃包車和車夫,雖然及不上配備名貴僑車的最大官,但已經是國家高級公務員的待遇。他的兒子那時候考入南京最好的中學(中央大學附中),出於天子門生的位置,本來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好景不常,國軍在國共內戰節節敗退,張明熙決定離開南京避戰,本來目的地是福州,投靠結拜兄弟周紹高。但途中被當《中央社》杭州分社社長的四弟攔截下來,說福州也不安全、而且外人容易水土不服,還是去國際大都會上海,有危急情況也方便離開。於是他們一家人就去到上海,最終1949年成功從上海坐船到台灣;假如留在福州,很可能就不能出走了。

來到台灣後,張明熙繼續在《中央社》工作,被派到台南辦公室開荒,但家人子女都住在台北,在所有人來到台灣都是走難之際,生活條件又再次草根起來。正是這些顛沛流離的生活,令他的下一代雖然都飽讀詩書,但克服了公子哥兒的習氣,家規變得很「接地氣」,而且格外刻苦讀書,於是張明熙的七個子女,又盡數成為高級知識份子,有幾位在台灣都頗有名聲。然而由於張明熙習慣深夜趕稿,時區要和西方相同,經常熬夜抽煙,最終患上嚴重肺氣腫、被逼提前退休(當時很多人習慣工作至七、八十歲,實屬等閒)。退休後一年的1974年,他就以66歲之齡急性腦溢血突發病逝。

▶️延伸視頻:民國一代才子「中間派」羅隆基的下場(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TFFnPxnrBE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