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雖然英國對大嶼山的港口位置相對任期放任自流,中共政權對大嶼山、以至香港港口地理的想法,則另有計算。自從二戰中共地下游擊隊「東江縱隊」活躍香港抗日的年代,長洲等香港離島就是他們的根據地,因此中共對這些島嶼地緣政治價值的認知,並不比港英政府為少。而中共建政後的「香港離島觀」,大抵可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是經濟層面,這包括如何改變香港港口地理以配合中國國家發展,具體例子就如主權移交談判時,中英雙方如何處理大鵬灣水域問題,及其對邊境以外深圳港口發展的影響。第二個層面為民族主義層面,即如何透過改變香港港英時代的國際港口地理,向國際及本土社會訴說一個「北京治下的香港國際港口故事」。

上述想法並非憑空以來,即使在中共政權歷史上的接管過程中,也有先例可援。例如同為中共眼中被「不平等條約」建立的通商口岸,上海在1949年後的港口地理改變,就是前車之鑑。

正如城市研究學者Shahid Yusuf與Weiping Wu 指出,當代上海的城市規劃,可謂北京「務實民族主義」(pragmatic nationalism)投射的城市規劃及發展模式。[1] 所謂「務實民族主義」規劃模式,是指1949年後的上海市政府一方面選擇性保留舊日通商口岸的部份建築及功能,卻同時掏空當中的重要部份和精髓,並將之移藉至「新政府」開發的其他城市及港口空間。例如原上海公共租界地區,成為今天我們理解的「浦西」地區,當中仍有不少昔日公共租界的建築,不少商戶及機構仍然落戶浦西;但上海市政府同時不斷開發「浦東」新區,將外國企業、港口功能、高科技及高增值產業等,都規劃到浦東新區之內。本身是建築師的人類學學者Non Arkaraprasertkul直言,這樣的城市規劃一方面保留了上海作為「昔日」國際大都會的傳統(畢竟也有一些歐陸遺產及國際企業留在浦西地區),但不斷強調浦東新區的活力及經濟重要性,卻表明北京可以善用「通商口岸」的港口遺產之餘,同時更可以推陳出新,並以之大規模重組區內的既得利益與勢力平衡。[2] 時至今日,經過多年騰籠換鳥,反而是昔日「外國勢力」建立的上海浦西舊區,更需要結構性依賴「新中國」建立的浦東新區,這可算是從城市規劃上,表達所謂「東風更勝西風」的民族主義意涵。大嶼山假如在「新香港」逐漸變得重要,上海「浦東新區」的故事,正是「榜樣」。

另一方面,即使港英政府雖然並不視(也因主權移交談判關係難視)大嶼山為港口利益的核心,但因為新機場計劃及「十大核心工程」強化了大嶼山的城市及港口功能,交通基建亦將大嶼山與香港、澳門及珠海連繫起來,令大嶼山在1997年後、特別是《港區國安法》生效的2020年後,是否再屬於地理意義上的香港「離島」,已經有相當大的爭議。不少島嶼研究文獻均指出,一旦「離島」(island)與「大陸」(mainland)之間有陸地為主的交通連接後(例如跨海大橋、道路或鐵路),這些「離島」或會失去原來的「島性」(islandness),而變得與「大陸」同化。[3] 例如青衣島、鴨脷洲等香港境內的島嶼被大陸連結後,島嶼色彩已經急速退減;澳門原來的外島氹仔、路環被大橋連結後,更出現大規模填海,今天已幾乎毫無獨立島嶼痕跡。隨著港珠澳大橋落成,政府官方的《可持續大嶼藍圖》強調「北發展、南保育」方針,意味著大嶼山不論是交通基建及經濟發展均「以北為主」,何謂上述島嶼研究文獻所指的「大陸」,究竟是香港特區內的香港島、九龍或新界,還是中國其他鄰近地方,自是不言以喻。

當然,最令港口外交研究者感興趣的,還是香港特區政府的「明日大嶼」計劃有意無意間,居然在博寮海峽進出維多利亞港的繁忙航道附近,留下不少面積龐大的填海工程區。在「土地大辯論」及「明日大嶼」討論時,正如早前介紹,有親北京政黨和研究員更曾提議要重置葵涌貨櫃碼頭至屬於珠海行政管轄的桂山島,以騰出建屋用地。假如最終成事,這樣的大灣區航道及城市規劃,除客觀挪用香港昔日所建立的城港功能、去協助中國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外,是否暗合上述「後1949上海港口重組邏輯」,似乎同樣是不言而喻。

[1] [1] Yusuf, Shahid (2001). Shanghai Rising in a Globalizing World.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2] Yusuf, Shahid and Weiping Wu (2002). “Pathways to a World City: Shanghai Rising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Urban Studies. 39:7. pp. 1213 – 1240. 

[2] Arkaraprasertkul, Non (2010). “Power, Politics and the Making of Shanghai.” Journal of Planning History. 9:4. pp. 232 – 259.

[3] [1] Pigou-Dennis, E., & Grydehøj, A. (2014). Accidental and ideal island cities: islanding processes and urban design in Belize City and the urban archipelagos of Europe. Island Studies Journal, 9(2), 259-276. [2] Källgard, A. (2005). Fact sheet: the islands of Sweden.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 87(4), 295-298. https://doi.org/10.1111/j.0435-3684.2005.00200.x  [3] Leung, A., Tanko, M. & Burke, M. (2017). Bridges, tunnels, and ferries: connectivity, transport, and the future of Hong Kong’s outlying islands. Island Studies Journal, 12(2), 61-82.

▶️延伸視頻:劉夢熊:一條泳褲到香港:為何偷渡離開文革下的中國?(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9UVeu21ppk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