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根據國際關係理論,未來世界會發生甚麼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刊登了智庫 Atlantic Council’s Scowcroft Center for Strategy and Security 副主任Matthew Kroenig 撰寫的文章〈國際關係理論表明大國戰爭即將來臨〉(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Suggests Great-Power War Is Coming),這位國關理論學者認為根據國際關係教科書,美國、俄羅斯及中國正處於「碰撞階段」,第三次世界大戰隨時爆發。

Kroenig認為在過去幾十年,國際關係理論提供了一個樂觀的想法,令到大國可以在沒有武裝衝突的情況下解決分歧,享受大國間的合作關係。例如現實主義的國際關係理論著重「權力」,人們普遍認為冷戰時期的兩極世界、和由美國主導的冷戰後單極世界,都是相對簡單的系統,不容易發生誤判戰爭,而且在核武器增加後,大國之間的衝突成本也大大增加,令到大國與大國之間的戰爭,變得不太可能及不可想像。

不約而同的是,自由主義理論家認為「制度、民主和經濟相互依存」等條件,促進了各國合作、並減少衝突,而二戰後建立的國際機構和協定,為各國提供了渠道去解決分歧。此外,在經濟全球化下,各國經濟互相依賴,使得過去數十年來,民主國家都不會選擇「打架」,而是合作,因為國家經濟發展良好,人們收入上升,在「人人發大財」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起衝突?

建構主義學者也相信以往奴役、酷刑和侵略性戰爭是常見的做法,但最近數十年,多國加強反對使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衝突設下了有效規範,為戰爭設置了護欄,於是戰爭時代彷彿正在告終。

然而Matthew Kroenig警告,根據同一批國際關係理論,無論是根據哪一個門派,「這一切都在變了,本來的穩定力量正在瓦解」,美國、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新冷戰關係,不太可能是和平的,世界大戰已經如箭在弦。從下列七大主流理論,都可以得出「快要打仗」的結論:

1. 這是因為現時的世界,不再是兩極、或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而是多極化世界。就所有客觀條件分析,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強國,中國則在軍事和經濟實力上佔據第二位,歐洲(盟)本身是一個龐大經濟體,俄羅斯則擁有地球上最大的核武器儲備,印度、印尼、南非、巴西等中型國家則選擇不結盟道路。現實主義者認為,多極化不是好的,容易造成誤判,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這樣發生的。

2. 世界正朝多極化發展,令每個國家都多了潛在敵人,當國家低估敵人時,就很容易導致誤判,並發生戰爭。就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普京可能誤判了敵人的實力,以為入侵烏克蘭是輕而易舉的事,然而最終卻是苦戰半年仍未獲勝。此外,美國總統拜登曾表示「美國將會保衛台灣」,卻隨即被白宮反駁,令外界猜不透美國的想法,若然中國誤判形勢,以為美國不一定保衛台灣,將引發無可挽救的戰爭。

3. 此外,權力轉移理論認為,當一個主導大國衰落,挑戰者的崛起將會引發戰爭,因此現實主義者十分擔心美國的相對衰落和中國崛起,擔心兩國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Matthew Kroenig認為,中國和俄國暫時都未能從美國手上奪取主導權,但是從歷史可見,當「挑戰者」的崛起野心受挫時,往往都會發動侵略戰爭,就如一戰中的德國和二戰中的日本一樣,因此俄國和中國可能會因「被孤立」、「被排斥」、「被制裁」等問題,而變得「危險」。

4. Matthew Kroenig強調,雖然核武器的威懾仍然有效,但是軍事技術正在發生變化。隨著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高超音速導彈等發展,就如二戰前的坦克和戰機,為進攻的軍隊提供優勢,從而增加戰爭的可能性,或起碼混淆了敵方對軍事力量的評估,從而容易導致誤判。例如現時中國對於自身的高超音速導彈和人工智能的某些應用感到自豪,認為於這些領域領先,這卻容易過份樂觀而誤判形勢,從而對台灣發動侵略。

5. 至於「制度、民主和經濟相互依存」促進各國合作的同時,美國雖然與北美、歐洲、東亞的民主盟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團結,卻令到「自由主義」和「非自由主義」之間容易激化矛盾。在新冷戰,曾用以解決分歧的國際機構淪為新的競爭場所,中國及俄羅斯於各個大型機構或組織擔任了重要角色(例如聯合國),兩國透過滲透這些組織,從而改變其成立目的,反而製造了更多衝突泉源。就如2月時,俄羅斯主持了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令入侵烏克蘭一事變得不可討論;中國則利用其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影響力,阻礙了對武漢肺炎起源的調查。獨裁者爭奪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席位,以確保他們嚴重侵犯人權的行為不受審查,這令國際機構非但沒有促進合作,反而加劇了衝突。

6. 自由主義認為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可以減輕衝突,但這個說法就如「有雞先還是有蛋先」,到底是貿易推動了良好的關係、還是良好的關係推動了貿易?現時民主國家意識到經濟上過於依賴其敵人(俄國和中國),在實施對俄制裁後,西方企業迅速撤出俄羅斯;美國、歐洲和日本的新法規也正在限制對華貿易和投資。在民主國家逐漸脫離中俄之際,中國也在與他們脫鉤,例如習近平禁止中國科技公司在華爾街上市,意味著民主國家與獨裁國家之間的經濟依賴逐漸消失,在雙方「依賴」變少的情況下,戰爭也容易發生。

7. 至於建構主義者或會了解到,國際政治中民主與專制的分歧,不僅僅是治理問題,而是生活方式問題。就如普京和習近平所說,專制制度比起民主制度更優越,只要這打破了世界對民主的信任和規範,一切制約自然不復存在。

因此,Kroenig最後認為雖然世界局勢並不樂觀,但深信大多數人更喜歡自由的國際秩序,而從歷史和理論所見,民主國家往往會贏得這些硬實力競爭,而獨裁國家最終會以災難性的方式消失。不過,這種「正義」,往往都是在大國戰爭後,才得到「實現」,只能寄望「現時的新生不會在畢業禮當天,回想起第三戰世界大戰發生的情景」,但假如國際關係理論是準確的,這一天恐怕卻會早晚到來了。

▶️延伸視頻:「後俄烏戰爭時代」:McKinsey預測的12大國際變局,有多準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WA7RtM16fg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