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香港擁有了獨特的國際港口身份,與及非常高自主性的國際活動能量,對誰最有好處?自然是國際玩家幾乎見者有份,英國、美國、日本、台灣自然是箇中佼佼者,不過最最得益的,肯定非中國歷代政權莫屬。由於香港的地緣政治價值處於中西的夾縫間,有了上述功能,就一直讓世界走進中國,亦讓中國走向世界,無論對大清帝國、太平天國、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各省軍閥、汪精衛政權、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一樣。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前,香港之於中國大陸有以下三大主要角色與貢獻。

第一,香港是中國改革開放時,發展對外貿易最重要的轉口港,沒有之一。由於中國在2001年才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在整個二十世紀後半葉出口進入全球市場的管道非常有限,而英屬香港一直是最佳解決方案。中國貨物先進入香港,再由香港送到世界其他地區,除了可以繞過制裁、關稅等限制,也可以享用香港自由港身份的種種便利,令「國貨裝港貨」成了重要國策。特別是中國在文革後實行改革開放,幾乎全靠香港「走出去」:中國經香港轉口貨的價值從1978年的36.6億港元,暴增至1987年的842.7億港元,若說「沒有香港,就沒有中國的改革開放」,並不為過。

第二,香港因為自由港的稅率和貨幣政策,成為中國引進外資的重要、乃至長期幾乎是唯一渠道,令數字上,香港本身亦成了中國的最大境外投資者。按照中國經貿部數字,在改革開放時期,到1987年止,在整個中國批准的10008個外商投資企業中,香港、澳門便佔超過8500個。而同期中國利用外資協議金額的219.6億美元中,港澳佔142.6億美元,超過65%,而到了近年,海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進中國大陸的比例,還是以香港排大約70%的第一。在八十年代開始,香港金融機構對中國大陸非銀行客戶的貸款亦大幅增加,由1979年底累計放貸餘額1億多港元,暴增至1987年的232億港元。此外,香港亦成為中國大陸巨型項目的集資場所,單單在1984-1987的三年間,香港為中國安排的貸款便高達262.1億港元。中國經濟的急速騰飛,可謂全靠香港。而蘇聯的改革開放(Glasnost)失敗收場,一個關鍵中的關鍵,正是沒有「蘇聯的香港」。

第三,香港在主權移交前已經將本土工業北移,令中國全面獲得香港百年來累積的資金、人才、技術與國際人脈,到八十年代初還是一片荒蕪的深圳,沒有香港作為國際港口的主要優勢、硬件和軟件,尤其是坐享其成的非自然爆發例子。香港工業由於成本上漲等原因,在八○年代初期開始慢慢北上搬到中國南方新開發城市,雖然說是經濟行為,但也有香港愛國商人主動協助中國經濟轉型的天真願景在內,令到了1990年前,便有超過2400間香港企業設立在廣東省,投入超過30億美元,聘用了大約50萬員工,令香港工業從此式微,越來越依靠金融業支撐大局。當時在廣東省來料加工裝配企業當中,便有八成是港商,令中港兩地形成一種「前店後廠」模式:香港的廠商將總公司、設計、營業、採購部等留在香港原地,而生產的任務則搬到廣東珠江三角洲等地區,以節省成本,也順道開拓中國大陸市場和拓展人脈。這也是中國逐漸複製出一眾「經濟特區」的成功關鍵,卻也令中國政府誤以為「複製香港」就是那麼簡單,數十年後,居然以為香港可有可無,有了錢就可以點石成金,這樣的結局,對曾經對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騰飛出力無數的香港人而言,除了無奈,還是無奈。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