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不少有才華的《大公報》南來文人都先後離開,畢竟「良禽擇木而棲」,一直留下來的卻包括了香港新派武俠小說宗師梁羽生。

記得讀中學時,母親有寫專欄,我有次玩票的提出「不如比我試下寫一篇」,於是寫了圖書館暑假借書經歷,談及「金庸小說借不到、梁羽生的卻有很多」,就被她刪去。才知道梁羽生原來是她們 in-house 同事。

金庸全集我讀過很多遍,梁羽生的也讀過不少,不過沒有每一本都讀完,因為情節實在相對緩慢、重複。明顯奇情變化並非他所長,假如他專注歷史小說或考究,可能更有成就。但有幾套梁羽生小說我還是很喜歡的,例如以武則天時代一眾女強人為主角的《女帝奇英傳》;《雲海玉弓緣》女主角厲勝男的霸氣和魅力,幾乎在金庸小說也找不到,個人認為,那也是梁羽生登峰造極的最好作品。至於《白髮魔女傳》那位婆婆媽媽的男主角,雖然非常不討好,但如此扭捏的性格,卻是寫得入木三分的。

覺得梁羽生作品不太耐看的最大原因,後來才發現,與他的《大公報》背景可能息息相關:故事太民族主義了,也不可能脫離說教的範疇,很難令人再三思考。總之有蒙就要反蒙、有清就要反清,人物性格大多數黑白分明,結果一切就毫不立體(that's why 厲勝男是罕見的異數)。這就像近年中國大陸流行的穿越小說,怎樣天馬行空也好,固本培元,反過來都必須「愛國」。假如金庸不離開《大公報》,恐怕也是寫不出《笑傲江湖》、《鹿鼎記》的。

書香世界出身的梁羽生並非1949年在舊《大公報》工作過的人,而是1949年來到香港之後,才加入《大公報》副刊當助理編輯,不久被調到《新晚報》繼續參與副刊,也參與過寫社論。進入報館後不久,澳門出現一場武林擂台比武,引起哄動,《新晚報》總編輯羅孚想到開拓武俠小說市場,於是就地取材,讓從前沒有寫過武俠小說的同事梁羽生、金庸等嘗試創作,就連昨天談及後來精神失常的副總編陳凡,也曾經粉墨登場(三人就是「三劍樓」)。原名陳文統的梁羽生寫下《龍虎鬥京華》,無意中開創了一個時代。

談及琴棋書畫、古文根柢、詩詞歌賦押韻之類,梁羽生可能比金庸更勝一籌。梁羽生病逝時,金庸輓聯以「自愧不如者」作下款,並非純粹「死者為大」,金庸確有不如梁羽生之處。這也是為什麼梁羽生的小說雖然不太耐看,才子身份卻是當之無愧的原因。閱讀梁羽生的散文隨筆《筆花六照》,偶有談及《新晚報》內部故事,不失人情味,可以想像他是一個老好人。正因如此,才能在《新晚報》待一輩子,晚年移民澳洲終老,專寫考據歷史文章,大概那才是他最享受的生活。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